甘肃庆阳宁县农业机械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对策——基于农机化发展与绿色升级的视角

项目编号
点击查看
预算金额
点击查看
招标单位
点击查看
招标电话
点击查看
代理机构
点击查看
代理电话
点击查看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引言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标志,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宁县作为传统农业大县,近年来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持续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在装备升级、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然而,面对“双碳”目标下农业绿色转型的新要求,以及破解“卡脖子”技术、提升产业链附加值的现实需求,宁县农业机械化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传统作业”向“智慧赋能”转型的关键阶段。本文立足宁县农机化发展现状,剖析瓶颈问题,探索以绿色化、智能化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为西北旱作农业区农机化转型升级提供参考。一、宁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从“规模扩张”到“提质增效”。(一)农机装备总量稳步增长,结构优化初显成效。截至****年底,宁县农机具总量达*.*万台(套),农机总动力突破**.**万千瓦,较****年增长**%。其中,大中型拖拉机****台,联合收割机****台,分别占全市总量的**%和**%,奠定了陇东地区农机装备大县地位。在政策驱动下,高端机械引进力度显著加大:通过“国补+县补”累加补贴政策(县级财政年均投入***万元),近三年累计推广大型拖拉机、无人喷防机、粮食烘干塔等高效设备**台,北斗导航无人驾驶技术在****亩示范田实现常态化应用,耕整地精度误差控制在*厘米以内,较传统作业效率提升**%。苹果种植领域,果园智能升降平台、智能分拣设备等特色机械逐步推广,山区机械化作业短板正加速补齐。(二)主要农作物机械化水平领跑陇东,全程机械化示范效应凸显。全县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高于甘肃省平均水平**个百分点,形成“机耕为基础、机播为重点、机收为突破”的发展格局。****年,机耕面积***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机播面积***万亩,玉米、小麦等主粮作物耕、旋、播种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机收面积**万亩,其中小麦机收率达**%,玉米机收率突破**%,较十年前提升**个百分点。在全程机械化示范点建设中,宁县打造了玉米“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个,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机械化示范区*个,特别是***亩苹果全程机械化基地,集成应用水肥一体化、智能疏花疏果、机械采摘等技术,亩均节本增效****元以上,成为旱作农业区特色产业机械化的标杆。(三)社会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一乡一社”织密服务网络。以农机合作社为主体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成为宁县农机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全县**家规范化农机合作社实现乡镇全覆盖,其中省级示范社*家、市级示范社*家,年服务农户*.*万户,作业面积达**.*万亩,占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合作社创新“订单作业”“托管服务”等模式,开展跨区作业、统防统治等服务,亩均作业成本较散户降低**%-**%。在人才培养方面,通过“阳光工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项目,累计培训农机手****人,其中****人获得“农机手”认证,构建了“技术骨干+乡土专家+职业机手”的人才梯队,为机械化作业提供了人力保障。(四)老旧农机更新与绿色技术推广同步推进,低碳转型起步稳健。针对高耗能农机存量大的问题,宁县****年全面启动老旧农机报废更新行动,通过“政策宣传+上门服务”,累计回收拆解老旧拖拉机、收割机***余台,单户最高获补****元,报废补贴政策覆盖率达**%以上,有效降低了农机碳排放强度。在绿色技术应用方面,粮食烘干设备逐渐实现全覆盖,全县日烘干能力达****吨,年减少粮食产后损失约*.*万吨,相当于新增*万亩良田的产量;植保无人机推广应用三年来,累计作业面积**万亩次,农药利用率提升**%,减少面源污染的同时降低了人工成本。二、深层矛盾与转型挑战:从“单一突破”到“系统升级”的瓶颈。(一)装备结构失衡:“小型化”与“高端化”的供需错配。当前,宁县小型农机(功率≤**马力拖拉机)占比仍达**%,主要用于分散地块耕整地,而大型复式作业机械、智能化终端缺口较大。果蔬采后加工环节机械化率不足,苹果分选、冷链仓储设备依赖外省采购;山区适用的轻便化、多功能机械研发滞后,导致部分特色产业(如中药材、设施蔬菜)机械化仍以人工为主。这种“低端过剩、高端短缺”的结构性矛盾,制约了农业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升。(二)老旧农机淘汰压力大:政策效能与农户意愿的双重制约。尽管报废更新政策落地,但全县仍有****余台超期服役的老旧农机(使用年限≥**年)在运行,占存量的**%。部分农户受“能用则用”传统观念影响,对高耗能农机的环境危害和安全隐患认识不足;部分新型经营主体因设备更新成本高,依赖财政补贴的意愿强烈,市场化淘汰机制尚未形成。此外,报废拆解网点布局不足(全县仅*个固定拆解点),回收流程繁琐,导致部分老旧农机流向周边县区或转入非农田作业领域,埋下安全监管隐患。(三)社会化服务“偏科”:产前产后服务链的薄弱环节。现有农机合作社服务集中于耕、种、收等产中环节,占比达**%,而烘干、仓储、加工等产后服务覆盖率不足**%。部分合作社受限于资金、场地,难以延伸产业链条;县域内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加工企业+市场”的利益联结机制尚未成熟,导致粮食产后减损、农产品附加值提升等环节存在短板。同时,服务信息化水平较低,全县统一的农机作业调度平台尚未建成,供需对接效率依赖线下渠道,跨区作业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四)技术落地“最后一公里”受阻:人才缺口与创新生态的双重短板。智能化技术应用面临“技术供给”与“人才接收”的双向脱节。尽管北斗导航、物联网监测等技术已试点推广,但全县仅*%的农机手能熟练操作智能终端,**%的合作社缺乏专业维修人员,设备故障依赖厂家售后服务、远程指导或返厂维修,平均停机时间达*天以上。县域内缺乏农机研发机构,与高校、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停留在示范层面,针对旱作农业区的抗倒伏玉米收割机、抗旱节水播种机、玉米茬后地膜回收机等“定制化”装备研发滞后,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高。(五)由于机构改革,导致农机安全监管机构缺失,部分监管职能出现盲区。三、未来发展对策:构建“技术驱动、绿色导向、全链协同”的发展体系。(一)精准施策优化装备结构,破解“结构性失衡”难题。*.实施“高端装备攻坚工程”。建立“县级财政+社会资本”多元化投入机制,将无人驾驶拖拉机、变量施肥机、果蔬智能分选线等纳入重点补贴目录,补贴比例提高至**%-**%;针对特色产业,设立专项研发资金,联合科研机构,开发轻便化果园运输机、中药材挖掘分选一体机,****年前实现特色产业关键环节机械化率突破**%。*.完善老旧农机淘汰机制。大力推行“报废补贴”政策,对主动报废老旧农机并购置新能源或智能装备的农户,给予优先补贴;建立“线上预约+上门回收”服务网络,****年底前在每个乡镇设立临时拆解点,简化报废流程,****年前基本淘汰存量老旧农机。(二)科技赋能全产业链,打造智慧农业“宁县模式”。*.建设“北斗+”智慧农业示范园区。在塬区打造****亩智慧农业核心区,集成北斗导航自动驾驶、墒情物联网监测、无人机植保巡检等技术,实现耕整地、播种、施肥“全程数字化”,单地块作业效率提升**%以上;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将农机作业数据接入追溯平台,推动“从田间到餐桌”的全流程监管。*.延伸产后服务链条。支持农机合作社建设烘干仓储中心、农产品初加工车间,对新建设备给予奖励补贴,鼓励开展“代烘干、代加工、代储存、代销售、代运输”等“五代”服务;引进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在苹果主产区布局智能分选线、冷链物流设施,构建“机械化生产+标准化加工+品牌化销售”的全产业链,预计到****年,全县粮食产后损失率降至*%以下,果蔬加工转化率提升至**%。(三)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构建“人才+服务”双轮驱动格局。*.推动合作社“提质扩面”。建设农机综合服务中心,实施“合作社示范工程”,重点培育具备全程机械化服务能力的“五星级”合作社,支持其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等方式扩大经营规模,探索“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抱团发展模式;建立跨区域协作机制,与陕西、宁夏等地合作社组建“陇东农机联盟”,共享作业资源,年均跨区作业面积突破**万亩。*.构建“金字塔型”人才培养体系。与职业技术学院共建“宁县农机产业学院”模式,开设智能装备操作、农业物联网应用等专业,实行“订单式”培养,每年定向输送专业人才***名;建立“农机工匠”评选机制,对优秀机手给予职称评定、创业贴息等政策激励,到****年实现每个合作社至少配备*名专业技术人员,全县“技能型”农机手占比达**%以上。(四)绿色低碳转型:从“末端治理”到“源头创新”。*.试点推广新能源农机。抓住国家“新能源+农业”融合发展机遇,在塬区开展电动拖拉机、电动植保无人机试点,配套建设充电桩、换电站等基础设施,****年前新能源农机保有量突破***台;探索生物质能在粮食烘干领域的应用,利用玉米秸秆、苹果枝条等农业废弃物生产生物质颗粒燃料,替代燃煤烘干设备,预计年减少碳排放*.*万吨。*.健全农业机械回收利用体系。引入第三方环保企业,建设区域性农机拆解与再制造中心,对报废农机的金属、橡胶等部件进行资源化利用,零部件再制造率达**%以上;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要求农机生产企业负责回收其销售的老旧产品,形成“生产-使用-回收-再制造”的闭环产业链。四、保障措施:夯实政策、宣传、监管“三大支撑”。(一)强化政策协同,集聚发展合力。加大财政资金倾斜,县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机化发展,整合乡村振兴、农田水利等涉农资金,优先支持智慧农机示范、绿色技术推广等项目;落实农机购置补贴“应补尽补”,建立补贴资金动态调整机制,对重点推广装备实行“即购即补”,缩短资金兑付周期。(二)多维宣传引导,营造转型氛围。通过“田间课堂”“农机开放日”等活动,开展政策解读与技术培训,年均组织现场观摩会**场以上;利用短视频平台、农村广播等渠道,宣传典型案例(如合作社高效服务、智能装备节本增效经验),提升农户对机械化、智能化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形成“要我用机械”到“我要用机械”的观念转变。(三)严格监管机制,筑牢安全底线。统筹协调县级农机安全监管体系,把安全检查、巡查、处罚职能落到实处;建立农机安全“网格化”监管体系,乡镇设专职安全员,村社设协管员,每年开展*次全覆盖安全检查,重点排查老旧农机、联合收割机等安全隐患;制定智能农机数据安全规范,防止农业生产数据泄露;加强农机市场质量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确保补贴装备“质价相符”。总结:从“陇东粮仓”到“智慧农机强县”的跨越之路。当前,宁县农业机械化已从“补短板、扩规模”的*.*阶段,迈入“调结构、提质量、促转型”的*.*阶段。面对农业现代化与“双碳”目标的双重机遇,唯有以“装备智能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绿色化”为路径,破解结构性矛盾,补齐产业链短板,才能实现从“传统农机大县”向“智慧农机强县”的华丽转身。这既需要政策层面的顶层设计与资金支持,更离不开全县上下“敢闯敢试、善作善成”的实干精神。展望未来,当北斗导航的信号覆盖每一片农田,当新能源农机的轰鸣回响在陇东大地,宁县农业机械化必将为乡村振兴书写更亮丽的篇章,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贡献“农机力量”。作者简介:杨同文,现任宁县农机服务中心副主任,长期从事基层农机工作,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熟悉农机化各项法律、法规及安全监管责任落实、隐患排查治理、农机农艺技术融合、农艺农技推广等,多次受邀作为甘肃省农机安全及农机农艺融合技术培训班授课嘉宾,曾获得过全省、全国农机安全监理系统“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示范岗位标兵,全省农资打假先进个人,庆阳市安全生产先进个人。现为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农机安全生产专家库专家。
查看隐藏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