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匠心筑城 绘就茶乡发展新画卷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 章梅霞
福建省泉州市“抓城建提品质”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安溪县大力推进“抓城建提品质”项目建设。该县住房城乡建设局以匠心为笔、以民生为墨,秉持“绣花功夫”,对城市细节进行精雕细琢,精心勾勒出一幅产城融合、古今辉映的茶乡发展新画卷,让城市焕发出勃勃生机与独特魅力。
近年来,安溪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城乡品质提升和城乡融合发展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年,县政府主要领导带队到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对接城乡品质提升相关工作,得到省厅大力支持。在城乡品质提升项目落地过程中,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靠前指挥、统筹协调,分管领导深入一线推进落实,全力为居民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提升品质 打造宜居宜业城市
在参内镇学府路沿街菜市场项目现场,县住房城乡建设局工作人员正与专业设计团队实地勘察,优化设计方案。据工作人员介绍,通过科学调研,充分了解群众需求,项目在道路两侧规划固定摊位,并设置取水、取电、污水收集等配套设施。同时,预留空间设置购物通道,实现人车分流。探索建立马路市场运营管理机制,实现规范运营与收支平衡。“项目完成后,不仅将改变学府路周边无序经营的乱象,还能更好地满足周边居民的生活购物需求。”县住房城乡建设局工作人员说。
这样提升城市功能的城市更新项目在安溪县还有很多。在城市体检中,安溪县排查形成问题清单,聚焦宜居宜业、绿色人文、交通通达、安全韧性、智慧管理、村镇建设、样板特色七个专项领域,以“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进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目标,深入谋划实施一批品质提升项目,加快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优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年至****年,安溪立足全县发展实际,聚焦群众需求,累计谋划实施城建项目***个,完成投资***.**亿元。同时,打造城市片区更新示范样板。例如在城东片区,围绕筑牢安全底线、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城乡品质等主题,谋划实施新安路道路改造、河滨北路沿线建筑改造、蓝溪城市阳台工程等项目。
实施过程中,县住房城乡建设局强化组织领导,专班专人专责推进项目落实。健全完善“周调度、月分析、季总结”工作机制,坚持“一盘棋”统筹,着力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民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值得一提的是,该县还着力推动物业管理工作再提升。****年,县住房城乡建设局在全市首创住宅小区“业账社审”监管模式,完成对***个住宅小区物业项目经理、****名安保人员的个性化培训,整改问题***余处,彻底清理卫生死角****个,恢复绿化****平方米。如今,走进各个社区,绿植错落有致,智能充电桩整齐排列,“红色物业”服务站里居民笑语盈盈,社区环境焕然一新。“根据问题清单及群众需求清单,我县将持续谋划建设项目,显著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县住房城乡建设局局长易雷冰说。
产城融合 擘画发展新蓝图
如何将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紧密结合,是安溪县在推进“抓城建提品质”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难题之一。近年来,安溪县通过优化产业园区布局、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等措施,紧扣示范区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发展定位,系统思考研究城市空间布局、功能分区、风格内涵等内容,确保规划符合现代城市发展要求。
在凤城镇炭坑内片区,昔日的工矿旧址正向高端产业、服务示范聚集区蝶变升级。****年*月,炭坑内片区工程开工建设,县住房城乡建设局充分发挥路网优势,整治散乱空间、低效水利设施等。在炭坑溪治涝工程中,创新采用“高水高排”方案,不仅彻底解决炭坑溪中下游的内涝和防洪风险,还将地势条件恶劣的河谷地貌区域转化为平整的可开发地块,破解了新增建设用地难、土地供需矛盾尖锐等问题,打破区域发展土地要素瓶颈。
坚持规划引领,深化产业布局,“**分钟产城融合圈”正成为安溪县美好生活的生动缩影。在推动中关村领创信息产业园、领袖天地产业园等高新项目建设的同时,配套建设安溪县高速公路出口路网工程、安溪人才大厦、县第十七小学、第十七幼儿园、龙湖山公园、安溪县医院门诊综合楼、公共卫生应急暨健康培训中心等基础服务设施,打造茶乡产城融合、城市功能提质典范。
“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可以让自然与人文、产业与城市和谐共生,焕发出勃勃生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锚定“以产兴城、以城聚产、产城联动”发展路径,强化资源共建共享,培育产业生态,推动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
保护遗存 赓续城乡历史文脉
在闽南山水之间,湖头镇湖二村的清代古厝群落如明珠般散落,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故居“新衙”的飞檐翘角静静诉说着***年家风传承。这个常住****余人的省级传统村落,正通过系统性保护工程焕发新生。
穿行在中山街巷青石板路上,修旧如旧的明清商铺延续着“千年商巷”的烟火气。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湖二村传统村落重点保护提升项目是****年省级示范项目,当地以“寻味阆湖”为主题,通过对新衙、问房大厝、忍济堂、忍齐堂、贤良祠等历史建筑修缮及周边环境整治,结合开展湖头古镇文化街区项目建设,对*.*公里文化街区实施风貌整治,在保留**栋建筑原真性的基础上植入文化商业业态,实现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业态活化利用相辅相成的发展格局。
湖二村的文化传承保护是安溪县推动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典型案例。据统计,该县现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个,省级传统村落**个,已认定公布历史建筑***栋、传统风貌建筑*栋、华侨建筑**栋,已初步构建起“名镇为核、村落为脉、建筑为点”的立体保护体系。
保护传统村落,守护一脉乡愁。近年来,县住房城乡建设局紧抓保护传承这一重点工作,多措并举保护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延续城乡历史文脉。“我们成立县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消防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工作专班,创新‘双组长制’隐患排查模式,切实把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消防安全工作落实到位。”相关负责人说。
同时,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安溪县加强活化利用,激发历史建筑的新活力。指导官桥镇畲家古寨开辟为旅游景点、瑞兴居改造为民宿;指导湖头镇竹山村林氏大宗活化利用作为老人活动中心;指导桃舟乡玉树堂、道德堂活化利用作为侨眷活动中心等。
整合资源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在乡村振兴战略决策部署的大背景下,我县立足建设职能,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以精品福道建设为纽带、以闽台乡建乡创合作为引擎,书写属于茶乡的振兴篇章。”相关负责人说。
在虎邱镇,每个周末都有市民游客前来游玩,或在七彩自行车道骑行,或静坐凉亭……这样的幸福生活得益于“福道”的落地。蓝溪“变绿为景”,成为串联起周边景点的“点睛”之笔。据悉,虎邱镇“蓝泊湾”福道系统是该县首个省级福道精品工程,总投资约****万元,以虎邱镇全域为依托,利用湖西村有山有水有岛有田的自然格局,梳理出“福道+溪面+岛+古厝+农田”的生态脉络,打造出一处集游憩健身、观光赏景、串联景区功能于一身的公共空间。现在的“蓝泊湾”福道,四时有景、四季宜游,不仅为游客提供绝佳的休闲体验,更成为推动虎邱镇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是福建省首创的跨区域乡村振兴模式,根据县委县政府落实安台融合发展的决策部署,县住房城乡建设局以“台湾经验赋能福建乡村”为核心,通过引入台湾建筑师、文创团队提供“驻村陪护式”服务,利用台湾设计团队先进的乡村规划、建筑设计、景观打造、乡村文创等理念和技术,系统性推进乡村环境整治、产业培育、文化活化与社区营造,推动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全面发展,打造两岸融合发展的乡村实践样本。
感德镇石门村茶山环抱景色宜人。结合石门村实际,引入台湾“爱玩客”团队,以文化公园建设为核心,从提升人居环境、三类农房改造、打造惠民公共空间、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入手谋划项目,对全村的整体风貌和村民生活环境进行提升改造,打造感德镇石门村闽台乡建乡创省级合作样板。同时,依托优美的自然环境,策划玉湖殿祈福、石门尖落日音乐会、拓印红包等活动,为村子带来了大量客流,实现了从“无名小村”到“新晋网红”的蝶变。
走进安溪,四通八达的路网、鳞次栉比的住房、拥翠叠绿的公园、清澈见底的河流、改造一新的老旧小区、完善舒适的基础设施,一枝一叶、一点一滴,都传递着人民至上的温度,折射出城市发展的速度。易雷冰说:“下一步,县住房城乡建设局将继续秉持匠心,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举措,推动城乡建设再上新台阶,为茶乡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