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跨越山海情更长——从“一带一路”气象访问学者看全球气象治理新路径

项目编号
点击查看
预算金额
点击查看
招标单位
点击查看
招标电话
点击查看
代理机构
点击查看
代理电话
点击查看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年夏,埃塞俄比亚气象局遥感与气候处处长勒塔·贝克勒·古迪那作为“一带一路”气象访问学者项目(以下简称“项目”)的首批入选者,在环印度洋国家海洋气象防灾减灾国际培训班上,与中国气象局团队共同探寻困扰埃塞俄比亚雨季预测难题的“金钥匙”,为进一步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新思路。****年,中国气象局与教育部在“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框架下合作设立“一带一路”气象访问学者项目。两年来,立足气象防灾减灾和气象卫星等领域资源优势,中国气象局集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高端人才开展跨越地理界限的协同创新,持续提升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找到海洋预警的突破口:中国技术填补关键空白尽管埃塞俄比亚国土距最近海岸线尚有***公里,但印度洋的每一次“呼吸”都牵动着这个内陆国家的经济命脉。“印度洋对我们的影响很大,因此,我们需要关注海洋、了解海洋。”勒塔在参加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中国气象局国际合作与培训中心)举办的培训班期间,了解到了先进的海洋监测和预警等技术,找到了突破口,“未来我们可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海洋灾害预警。”*月**日至**日,由商务部主办、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中国气象局国际合作与培训中心)承办的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项目——环印度洋国家海洋气象防灾减灾国际培训班,在杭州开展为期一周的教学活动。来自斯里兰卡、埃塞俄比亚、埃及、马来西亚、泰国、毛里求斯等*个国家的**名气象、水文、环境、灾害管理等领域官员和技术人员齐聚一堂。图为学员参观陆地探测器 武熳秋 摄影勒塔的工作主要聚焦遥感和气候等领域。此前,他已*次来华参加国际培训,“这些经历在我人生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最令他振奋的是,他与中国气象团队合作开展埃塞俄比亚雨季研究。通过追踪水分来源、对比全球与区域气候系统,团队开发出预测模型,将准确率提升至**%以上,相关成果已通过同行评审。勒塔表示,每年*月至*月埃塞俄比亚的天气变化莫测,很难开展预测。“我们的研究成果离不开中国专家持续的跟进指导,他们开放、严谨的态度,以及对不同观点的尊重,改变了我对大气科学的理解。”从访问交流到系统共建:共同构建气象治理新范式近年来,中国气象局和埃塞俄比亚气象局围绕云端气象早期预警业务平台联合研发、风云气象卫星遥感应用等项目开展了务实合作,为落实联合国全民早期预警倡议贡献力量。目前,埃塞俄比亚云端早期预警系统与工具箱的联合研发已取得重要进展,将加快落地并投入业务应用,在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去年,中国气象局代表团访问埃塞俄比亚气象局,双方签署气象科技合作谅解备忘录,涵盖气象预报、早期预警、风云气象卫星应用、教育培训等合作领域,中国气象技术正在融入东非气象治理体系。勒塔表示,中国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尤其是在气象模型和人工智能(AI)等领域,希望能继续深化合作,携手提升基础设施等方面能力。*月*日至**日,人工智能赋能全民早期预警国际培训班在上海举办。来自约旦、乍得、毛里求斯等**个国家和地区的**位气象专家齐聚于此,深度研讨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工具箱的全球实践、人工智能气象创新应用等前沿议题。图为*月**日,培训班学员参观上海气象博物馆 杨阳 摄影埃塞俄比亚的主要气象灾害是洪水和干旱。今年,同样来自埃塞俄比亚气象局的穆拉图·沃克内·哈布特吉约吉斯来华参加国际培训时表示,如果能借助AI提升天气预报精度,提供更准确的气象信息给政府和民众,将有效预防或减轻洪水和干旱带来的损失。这种合作深度印证着项目设立的初衷。自项目启动以来,已汇聚来自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泰国、塞舌尔、蒙古、喀麦隆、印度尼西亚、马尔代夫、巴基斯坦、缅甸和埃及等**个国家的气象访问学者,为当地气象能力提升提供专业人才支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方案惠及全球在上海,来自约旦、乍得、毛里求斯等**个国家和地区的**名气象专家,聚焦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工具箱的全球实践、人工智能气象创新应用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度研讨;在青岛举办的第二十一届亚洲区域气候监测、预测和影响评估研讨会上,来自亚太地区十余个国家和地区,世界气象组织(WMO)秘书处、联合国亚太经社会,以及埃塞俄比亚、埃及、英国等国的气象专家,深入探讨气候业务与服务……这些场景构成国际合作的生动注脚。 图为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工具箱界面 上海市气象局供图瑞怡妮(Shwe Yee Nwe)是缅甸气象局的一名预报员,作为今年第二批“一带一路”气象访问学者中的一员,她的主要研究方向是AI热浪预报。她十分珍惜此次机会:“去年,缅甸中部经历了热浪,传统预报并没有覆盖所有的极端天气事件。这也是我选择开展该领域研究学习的初衷。”她认为,中国气象局在预报模式、气象观测、基础设施和技术等方面都非常先进,通过在中国气象局的交流学习,让她在技术层面受益匪浅。未来,她将与中国同事一起在热浪等灾害性天气预报和AI技术有效结合方面争取更多突破。根据WMO*月**日发布的最新气候报告,预计****年至****年间将有**%的可能出现有记录以来“最暖年份”。在此背景下,项目如同在风暴中织密安全网——在北京,埃及学者在学习利用中国气象局全球陆面再分析数据集信息,分析埃及降水和气温的气候特征;而勒塔带回埃塞俄比亚的海洋监测和预警技术,将为当地海洋气象服务提供新的工具。眼下,以项目为重要抓手,中国气象局持续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气象部门密切合作,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统筹深化观测设施援建“硬联通”,技术平台、标准规范和防灾减灾治理理念“软联通”,以及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人民的“心联通”。同时,不断加强国际人才交流培训与教育培训中心建设,完善高水平气象国际传播机制。中国将同各国一道,推动落实联合国全民早期预警倡议,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陈金阳、孙源、黄彬对本文有贡献)(作者:刘淑乔 陈思雨 李思航 责任编辑:闫泓)
查看隐藏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