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235省道(327省道~规划343国道段)改扩建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第二次公示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一、项目概况***省道是苏北中部地区传统的纵向快速干道,道路自北向南连接连云港市灌南县、淮安市涟水县、淮安区,是灌南、涟水和淮安区之间传统的快速通道。本项目老路进入淮安城区位置正在建设高铁站点,老路与高铁枢纽及周边城市规划冲突;老路在淮安区段穿越核心城区,道路已建设轨道交通,不适宜再作为过境公路使用;淮安城区段老路线位面临调整。同时,受起点涟水城区段布局调整影响,起点需向西移出宋集、接上涟水西环。因此,老路必须改线。结合涟水县城及淮安城区规划,对线路进行改线,拟建道路未利用***老路,全部新建。推荐路线起于S***涟水西环段终点,向南跨过古淮河进入淮安区,沿宋集镇区、钦工镇区西侧、南马厂片区东缘向南,终点在席桥南与规划G***交叉。推荐路线全长**.***km,其中涟水段长*.***km,淮安区段长**.**km。全线采用一级公路标准建设,设计时速为***km/h,起点~S***改线段采用双向六车道(路基宽度**m),其余段落采用双向四车道(路基宽度**m)。全线共布设平面立交*处,设大桥* 座(***m),中小桥** 座(***m),涵洞** 道。设置*处养护工区,工程总投资*****万元。二、区域环境概况(*)大气环境根据监测结果,监测点NO*小时平均值均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二级标准,本项目所在地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良好。(*)地表水环境根据监测结果,废黄河pH、氨氮、总磷、石油类指标均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Ⅲ类标准要求,CODcr略有超标(连续*天采样,其中*天CODcr超标**%);其他河流渠道均主要用于灌溉排水,水质均满足Ⅳ类标准要求。(*)地下水环境根据监测结果,本项目所在区域地下水水质总体满足Ⅲ类标准要求。(*)声环境根据噪声监测结果,监测点位处监测声级均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相应的声功能区标准。(*)生态环境根据《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及现场调查,本项目跨越废黄河,该区段同时属于规划中的涟水涟漪湖黄嘴白鹭自然保护区、涟水水厂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和废黄河重要湿地。沿线生态系统以农业生态系统为主,本项目沿线植物主要是油菜、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等农作物,动物和鱼类主要是常见种类。由于近年来人类活动的加剧,沿线周边的天然植物大多数被人工植物代替,项目沿线未见挂牌名木古树。工程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以耕地和村庄为主。三、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概述(*)社会环境拟建项目为一级公路,项目的建设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本)》(发改委****第*号令)中的鼓励类第二十四条“公路及道路运输(含城市客运)”中“国省干线改造升级”;对照《江苏省工业和信息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年本)》,本项目建设不属于其中的禁止类或限制类。因此本项目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相关产业政策。本项目符合江苏省省道公路网规划、淮安市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等交通规划要求,符合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涟水县城市总体规划和沿线镇区规划等城市规划的要求。本工程跨越废黄河,该区段同时属于涟水涟漪湖黄嘴白鹭自然保护区、涟水水厂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和废黄河重要湿地,施工期和运营期对生态环境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但不会改变其生态功能。在采取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后,可以将不利环境影响降到最低。本项目的建设会对被征地和拆迁居民的生活产生负面影响,采取合理的经济补偿措施后,可以保证被征地和拆迁居民的生活质量不下降。本项目工可方案设计中充分考虑了沿线基础设施,可以有效减少工程建设对现有基础设施的破坏。(*)大气环境本项目施工期的扬尘污染和沥青摊铺时的烟气污染,将对沿线环境空气质量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采取合理设置物料堆场,设置施工围挡,施工现场洒水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施工扬尘和沥青烟气对敏感点的影响。类比结果表明,拟建公路在运营中期和远期NO*日均浓度均没有超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二级标准的要求,在营运中期和远期由于环保型清洁燃料的大规模使用及车辆排放执行标准的提高,对空气的影响也将会进一步降低。公路沿线地区NO*日平均浓度可以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二级标准限值。(*)水环境本项目施工期施工废水经隔油、沉淀处理后全部回用,不外排;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用于当地农田肥田;运营期路面径流由雨水灌渠收集后集中排入沿线非养殖类水体,养护工区生活污水经污水再生处理工艺处理后尽量回用,,暂时不能回用的存入清水池中备用。综上所述,本项目对水环境的影响较小。(*)声环境工程施工期间,各种施工机械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大,须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通过模式预测可知,运营期声环境存在不同程度超标,需采取相应的降噪措施。项目营运期在采取隔声窗、降噪林带等降噪措施的情况下,敏感点处室内声环境质量能满足《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住宅允许噪声级。(*)生态环境本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占用土地造成农业减产、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以及对生态红线规划区域的影响。本项目占地符合《公路建设项目用地指标》规定中平原微丘区的用地指标要求,不会对项目所在地土地利用总体格局产生明显影响;工程占地对当地农业生产影响程度较小。随着排水设施和边坡防护工程的完善,植被的恢复,水土流失状况将大大改善。本工程跨越废黄河,该区段同时属于涟水涟漪湖黄嘴白鹭自然保护区、涟水水厂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和废黄河重要湿地,施工期和运营期对生态环境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但不会改变其生态功能。在采取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后,可以将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环境影响降到最低。(*)环境风险本项目的环境风险主要为运营期危险化学品运输事故风险。经分析,运输化学危险品车辆在废黄河大桥发生泄漏并导致水体污染的风险概率很低,同时在桥梁设置桥面径流收集系统。即使发生事故,废水全部进入事故池,将风险事故污染物限制在事故池内。事故发生后,由专业单位对池中贮存的事故废水进行外运处理,并对受事故废水污染的公路排水系统进行清洗,不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在采取事故防范措施和执行应急预案的情况下,本项目的环境风险水平是可以接受的。四、环境保护措施(*)社会环境征地、拆迁严格按照国家、省市相关政策执行,进行合理补偿;设计施工注意对现有基础设施的保护;制定施工期交通组织方案;加强施工期的文物保护工作。(*)大气环境合理布置施工场地,物料堆场封闭,施工场地定时洒水抑尘;渣土运输车辆实行密闭运输,合理规划渣土运输车辆行驶线路和时间,减少扬尘污染。(*)水环境施工废水经隔油、沉淀处理后回用,不排入地表水体;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用于肥田,不外排;桥梁桩基施工钻孔泥浆不得向水体倾倒。运营期路面径流集中收集排放至沿线非养殖用水体,废黄河大桥设置桥面径流收集系统。养护工区生活污水经污水再生处理工艺处理后尽量回用于养护工区的冲厕、绿化和车辆冲洗用水,暂时不能回用的存入清水池中备用。(*)声环境项目施工期尽量采用低噪声机械设备,施工区域与沿线居民点之间设置围挡遮挡施工噪声;运营期采取采取了通风隔声窗、降噪林带等保护措施,同时加强营运期噪声监测,对噪声污染进行跟踪治理,降低噪声对环境的影响。(*)生态环境施工期建设单位应按照国家、省市相关土地管理法规的要求,依法补偿占用的耕地,并补偿因此造成的农民收入损失。工程临时占地尽量使用建设用地和公路永久用地,减少占用耕地。临时用地的恢复方式应与附近村镇的农业生产模式相协调。施工过程中严禁随意破坏植被,现有植被应在施工前进行移栽保护。施工后期,通过公路绿化工程补偿施工造成的生物量损失。施工应避免在雨季进行,施工作业面应及时夯实,临时堆土场及路基施工区域应设置挡墙、排水沟、沉淀池等临时防护设施防治水土流失,并配备遮盖物遮挡雨水冲刷。施工结束后,临时占地应及时清理,拆除施工临时构筑物,回填耕植土复垦。桥梁涉水桥墩施工采用围堰法,尽量减少对水生生态环境破坏。运营期道路营运管理部门必须强化绿化苗木的管理和养护,确保道路绿化长效发挥固土护坡、减少水土流失、净化空气、隔声降噪、美化景观等环保功能;通过保护区的段落实施限制车速、限制鸣笛等措施。(*)环境风险废黄河大桥设置桥面径流收集系统;严格执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监控化学品管理条例》、《全国道路化学危险货物运输专项整治实施方案》等法律法规关于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的有关规定,贯彻交通部《关于继续进行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专项整治的通知》(交公路发[****]***号)相关要求,加强危险品运输管理;公路运营单位制定专项环境风险事故应急预案,配备应急救援人员和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并定期组织演练;公路运营部门应加强与沿线农林水利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与公路跨越河流下游水闸管理站的联动机制。一旦发生事故,及时通知下游闸门关闭,控制事故径流污染的影响范围。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省道(***省道~规划***国道段)改扩建工程符合江苏省省道公路网规划、、淮安市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等交通规划要求,符合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涟水县城市总体规划和沿线镇区规划等城市规划的要求。本工程跨越废黄河,该区段同时属于涟水涟漪湖黄嘴白鹭自然保护区、涟水水厂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和废黄河重要湿地,施工期和运营期对生态环境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但不会改变其生态功能。在采取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后,可以将不利环境影响降到最低。项目建设得到了沿线公众的支持,其建成通车将有利于缓解当地交通压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项目的建设运营对当地环境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只要严格落实报告书中提出的环境保护措施和风险防范措施,加强项目建设不同阶段的环境管理和监控,可以做到污染物达标排放,环境风险可控,项目建成后沿线的环境质量能够满足环境功能的要求。因此,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在严格实施环保对策措施的条件下,本项目的建设是可行的。六、公示时间不少于**个工作日。七、征求公众意见主要事项(*)征求公众意见的主要事项*.公众了解该项目信息的渠道;*.公众对建设项目所在地目前的环境质量是否满意;*.在本项目施工期过程中,公众关心的环境问题;*.在本项目运营期过程中,公众关心的环境问题;*.从环保角度考虑,公众对本项目的建设持何种态度;*.公众对本项目环境保护方面的其他建议和要求。(*)意见提交具体形式公众参与提出意见方式包括信函、电话、传真。提倡意见反映人提供真实姓名、联系电话、工作单位,以示负责,不便之处敬请谅解。八、报告书简本索取方式建设单位:淮安市公路管理处地址:淮安市清河区淮海北路**号(邮编:******)联系电话:****-******** 环评单位:江苏省交******地址:江苏省南京市白下高新技术产业园紫云大道*号邮编:****** 联系电话:***-********-****联系人:张鹏文E-mail:*********@qq.com江苏省交**********年**月*日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见附件。江苏环保公众网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