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朝阳中国工程出海记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基础建设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桥梁、高铁等技术已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航天、探海技术可谓是“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水电、采煤等基础工程业务也均在世界前列。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工程企业带着技术、管理、资本、产业、人才不断走出去,惠及世界。 为了探寻中国工程企业的发展,品途商业评论近期对基业长青国际工程与投资研究院院长吴之昕进行了专访。吴院长是英国特许建造师协会(CIOB)资深会员,曾任中建一局总工程师、中心建设建筑首席顾问,深耕工程行业五十多年,对行业有着深厚情怀。 中国工程企业出海四阶段 吴之昕院长介绍说,中国工程企业出海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劳务输出阶段。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工程企业开始走出国门,向海外输出劳动力。有数据显示,从****年到****年,中国在外劳务人员从****人上升到*****人,******也由****年初的*家上升到****年底的**家。 第二阶段是技术输出阶段。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国工程企业开始了分包业务。不过这一时期海外业务发展总体放缓,一是因为部分国家开始陆续颁布限制外籍劳务人员的规定,二是因为海湾战争爆发导致中国从科威特和伊拉克撤回***千余名劳务人员。 第三个阶段是管理输出阶段。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社会主义******的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促使国家间依赖加深,中国工程企业开始组织利用项目落地国的资源,在海外的总承包项目不断增加。 第四阶段是资本引领阶段。****年至今,“中国崛起”成了世界各大媒体的头条,资本引领下的工程承包成了中国工程企业走出去的大趋势,BOT、PPP项目如雨后春笋不断启动。 工程出海挑战重重 虽然中国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中国工程企业走出去充满机遇,但是,其中存在的挑战和风险也不容忽视。 第一是逆全球化潮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积淀了深厚的经济实力,特别是****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通过“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和多国达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的共识。因此,部分国家为了抵制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谋求个体利益,推动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抬头、“逆全球化”思潮发展,这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然而并不会根本改变这一发展趋势。 第二是全球安全进一步恶化。无论是欧美发达地区还是非洲等欠发达地区都存在动荡持续,恐怖主义蔓延肆虐的问题。近几年,中国在海外工作的人员也受到了安全威胁。这就导致企业的人员受到伤害、财产受到损失、经营信心受到打击。 第三是政治因素,这会导致一些即将落地的项目流产。比如****年**月*日,墨西哥通信和交通部宣布,中国中标墨西哥城至克雷塔罗高速铁路项目,这是中国在海外承建、并完全采用中国标准的首条高铁。但是**月*日,墨西哥政府单方面撤销了中国的投标,令中国猝不及防。****年,墨西哥政府又迫使中国投资建设的“坎昆龙城”项目全面停工。 基业长青助力中国工程企业走出去 中国工程企业走出去并非易事,面临很多的风险和挑战,如果想要走出去更稳更远更好,一方面要有迎难而上打造中国品牌的担当,另一方面必须为此做足准备。 基业******(简称“基业长青”)从****年开始就一直专注于“走出去”人才培养,其“小企业,大情怀”的行业使命感吸引了一批如吴院长这样深谙行业发展痛点、满怀行业责任的专家,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基业长青国际商务人才实战型特训营”,为中国工程企业提供“贴近前沿、务实管用”的实战型培训。 吴院长指出,目前中国工程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存在施工强、商务弱的普遍困局,在新时期,其人才必须具备市场开拓、合约管理、造价管理、投资策划、风险管控五大关键能力,从“淡水鱼”变成“咸水鱼”,才能不断提升企业合力,规避国际风险,助力企业项目落地、管理体系转型升级。中国工程企业走出去是大势所趋,尽管道阻且长,我们应勇敢面对。 转载自:品途商业评论 文\占太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