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儋州[脱贫攻坚·抓党建促扶贫] 我市五大举措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强化党...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据《今日儋州》消息 近日,记者从市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挥部了解到,近年来,我市通过建立高效有力的脱贫攻坚作战体系、 发挥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深化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强化脱贫攻坚战激励和问责力度等五项措施,强化党建工作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引领作用,筑牢发展根基,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健全脱贫攻坚作战体系
实行“战时”体制。落实“市负总责、镇抓落实、镇村扑下身子”工作机制,强化党政同责,层层压实责任,确保各级作战体系高效运转、发挥作用,防止压力层层递减。以镇、行政村、自然村为单位,划定脱贫攻坚作战区域,将市包镇领导、镇包村干部、驻村扶贫工作队员、村“两委”干部、村民小组组长等各方面力量全部编入战斗队伍,健全各级干部扑下身子战斗体系,形成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位的工作格局。同时,加强镇、行政村、自然村基层三级脱贫攻坚战斗队管理,打通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
健全市包镇、镇包村脱贫攻坚工作机制,市级党员领导干部每周不少于*次深入包点镇开展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市委书记每年至少*次遍访贫困村,镇党委书记每月至少*次遍访贫困村,每年至少*次遍访贫困户,村党支部书记每月至少*次遍访贫困户,熟悉遍访对象基本情况、愿望需求、帮扶措施和存在困难等,及时解决问题。
强化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提升贫困村党组织的组织力。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儋州市委关于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引领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以强化政治功能为重点,以支部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发展路子好、乡村治理好、扶贫业绩好、群众评价好的“六好”党支部建设为抓手,大力整顿和建设贫困村党组织。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厉打击“村霸”尤其是涉黑涉恶村干部、农村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严肃查处黑恶势力“保护伞”和党员干部插手干扰“村务”行为,对软弱涣散 、不团结、不理事的,或者无力精准脱贫的“村两委”班子,分批集中进行整顿提升,并作为包村部门、驻村第一书记的第一项重要任务,不完成不脱钩,实施市领导干部联系帮扶重点难点村工作制度,推动软弱涣散党组织转化升级。
选优用好驻村第一书记。把熟悉社会工作的党员干部派到矛盾纠纷突出的村庄,选好配强贫困村党组织班子队伍,建好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支持党员创办脱贫致富项目,创办经济合作社,完善贫困村帮扶机制,推进贫困村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发挥舆论作用营造攻坚氛围
深入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宣传中央、省委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大决策部署,宣传我市强力推进脱贫攻坚的决心和举措,宣传我市脱贫攻坚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精神动力;市属媒体持续开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等新闻专栏,特别是在“**.**”扶贫日等重要时间节点转发人民日报、新华社、海南日报等中央、省级媒体系列评论文章,策划推出我市大型综合报道;在“这里是儋州”微信公众号开设打赢脱贫攻坚战网上课堂; 持续做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户外宣传工作,用好户外阵地营造氛围;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大比武”“脱贫攻坚迎考创优百日冲刺”等活动,营造全市上下比学赶超、合力攻坚的良好氛围。
深化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
坚持“五个绝对不允许”,落实好《关于****年至****年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的实施方案》,继续深化扶贫领域“四个”专项整治,抓好直查快办、督办督查、交叉复核、工作例会、每月通报、通报曝光和警示教育等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七项”工作机制,以“零容忍”态度坚决惩治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开展作风大整治,重点整治脱贫攻坚中不落实、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假作为问题;持续强化巡察,把脱贫攻坚纳入巡察监督重点内容,加大边巡边改力度,突出抓好产业发展项目、工程资金拨付、扶贫物资采购等重点环节和重点人群的监督工作;紧盯扶贫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对资金使用管理、项目进展、招投标以及工程质量监管等情况开展监督的再监督,对出现问题的工程项目一律严肃问责;加强警示教育工作,集中曝光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扶贫领域典型案例。
改进考核 提升实效
改进考核监督方式,提升实效。在镇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中,加大对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成效考核权重;加强脱贫攻坚督查,聚焦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以及帮扶干部作风方面的问题;纪检监察机关和审计、扶贫等部门按照职能开展监督工作,充分发挥人大、政协、民主党派监督作用,形成脱贫攻坚大监督格局;坚持奖惩并举,注重运用考核结果,认真贯彻执行《儋州市激励脱贫攻坚一线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暂行办法》,把脱贫攻坚工作成效作为评优评先、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记者何万常 编辑李晓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