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毕节地赫章启动优化营商环境集中整治行动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为解决营商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将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作为引进先进生产力、推动产业发展、提高比较优势、深化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的主要切入点,打造“门槛低于周边,服务高于周边”的营商环境新高地,近期,赫章启动优化营商环境集中整治行动。据悉,整治行动的工作目标是以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全县经济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做大产业、做强企业,促进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土壤”。紧紧围绕市场、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和参照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指标发现的问题开展集中整治,全面优化各种要素保障和服务条件,显著降低企业外部制度交易成本,努力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使全县营商环境在当前基础上有显著提升;整治内容包括六个方面。开展政策法规落实不到位整治。着力整治对中央、省和市关于“放管服”改革等相关政策文件落实不到位、执行打折扣、宣传解读不及时、落实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开展政务窗口服务质量整治。着力整治部分政务服务窗口单位事项梳理不全面、进驻不彻底、授权不充分、工作流程不顺畅、办事环节繁琐、擅自增加申请材料、办理时限长、涉企收费不公开、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管理混乱等问题。开展公用企业涉企服务整治。着力整治供水、供电、供气、通讯等服务行业企业收费不规范、不便利,流程不简明、不公开,配套工程费用高、不议价、工期难以保证、利用垄断地位指定服务,收费不公示、不履行告知义务等问题。开展政府失信行为整治。着力整治政府招商引资时乱承诺,对依法作出的承诺事项不兑现,因相关负责人更替不履约等问题。开展政府涉企服务效能整治。着力整治政府部门在涉企服务中推诿扯皮、“踢皮球”、办事拖拉、顶着不办、压着不理等不作为的问题。开展第三方评估发现突出问题整治。对照国际高标准,着力整治企业设立、办理建设许可、获得信贷等三个大项中存在的部分业务网上办理流于形式、业务窗口服务质量有待提高、企业获得信贷过程存在困难等问题。同时整治措施包括六个方面。营造良好的人文社会环境。大力开展“五城同创”工作,形成“人人参与创建、处处营造和谐”的良好氛围。推进“五城同创”,提高县域知名度,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对外的吸引力、亲和力和竞争力。打造舒适的宜居环境、和谐的人文环境、优质的服务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推进简政放权。按照“放管服”要求,建立审批项目动态清理机制,按照中央和省的相关要求,依法精简审批事项、审批环节、办理时限等,公开审批标准,优化审批流程,进一步改进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建立政府购买服务的标准和监督评估等制度,更好地为地方民众和企业办事;优化政务服务。全面落实“权力清单”,对照业务职能和基层群众需求,将权力清单公之于众,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让民众企业知晓“权力家底”,使机关干部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提高工作效率。出台《赫章县行政审批事项限时办结制度》,按照“依法合规、权责统一、重心下移”的原则,积极推动审批流程再造,实施跨部门并联审批,认真落实办事公开、服务承诺、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否定报备等审批制度,积极开展全程代办服务、容缺预审,严格控制审批环节及时限,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逐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加强诚信建设。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大力开展招商引资项目“大排查、大整改、大促进”专项行动,规范招商引资行为,研究分析并及时解决各类遗留问题,严格实施诚信激励和惩戒制度;提升营商指标。围绕全省采用的测评指标和测评标准,参考省、市、县营商环境测评结果及问题清单,着眼全县营商环境“短板”,制定有力措施,狠抓营商环境指标提升工作。为了使整治行动落实到位,县政府要求各乡(镇、街道)、县直有关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要在县产业大招商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统一开展工作,定期向领导小组报告工作进展情况。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年产业大招商工作的重点,一手抓招引,一手抓环境,坚持问题导向,直面突出问题,按照时间最少、程序最简、效能最高、服务最优的要求,采取扎实有效措施,做好本地、本部门营商环境集中整治的推动工作,确保取得实效,不走过场;要做好宣传工作,营造舆论氛围。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全方位、多形式、多角度对全县营商环境集中整治行动进行宣传报道,对整治过程中出现的成功经验、先进典型及时宣传报道,曝光一批社会影响恶劣、企业群众反映强烈的负面典型。同时对赫章县外来投资企业投诉专线加大宣传力度,将其打造成高效便捷的整治投诉通道,形成全社会监督的舆论氛围;要强化成果应用,加大惩处力度。充分应用整治评估考核和营商环境指标成果,对于整治工作不重视、职责不履行、措施不到位、效果不明显及推诿扯皮、工作拖沓、失职渎职、贪污腐败、企业群众投诉强烈的单位和个人,要加强问责,视情况采取约谈、诫勉谈话、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党纪法规进行组织处理和纪律处分等形式,情节严重的要按程序移送司法机关依法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