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改革开放四十年 村史馆见证时代变迁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记者 蒲玉娇 通讯员 李晓旭包家店镇柴场村建设村史馆,收集了不同年代的老物件,记录该村的发展变迁,让广大村民和下一代始终不忘祖辈艰苦创业的奋斗历史。
走进村史馆,马鞍、油灯、缝纫机等老物件整齐地陈列在展示桌上。
包家店镇柴场村解说员 刘珂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件工具它叫木叉,它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比较盛行的工具,它的主要作用是用来收麦子的。
小小的村史馆,虽然面积不大,却像一个百宝箱,通过图片和实物,充分展示了柴场村过去的生活、风俗和农耕文化,再现了改革开放**年来村子由贫穷走向富裕、走向乡村振兴之路的艰辛历程。村民曹明斌在柴场村生活了六十多年,以前家里人力少,每年耕地成了最头疼的事情。
包家店镇柴场村村民 曹明斌:“那时候就用毛驴、小毛驴、牛、马来耕地,这耕地总体来说,它的体力有限,一天就耕一两亩地。”
随着时代的发展,曹明斌成为了村里第一个开上拖拉机的人,由以前人力一天耕一两亩地,到如今机械化一天耕一百多亩地,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包家店镇柴场村村民 曹明斌 :“从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生产力大大提高了,我们生活水平好起来了,现在也有钱了,想买啥买啥,想吃啥吃啥,所以我房子也盖的新房子,我们个人年龄也六七十岁的人了,也享受到国家的好处和党的政策,也体会到自己的幸福生活了。”
村民吾杰克·呼里亚孜告诉记者,原来村里只有八户人家,大家住的都是土房子,生活环境非常简陋。
包家店镇柴场村村民 吾杰克·呼里亚孜:“以前都是土房子,现在盖的都是漂亮房子,环境也好,各方面大家都高兴。”
目前,柴场村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借助靠近国家森林公园的地理位置优势,引导村民发展民族特色旅游业,致富增收。
包家店镇柴场村党总支书记 马贵杰 :“今后我们将借助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利用国家森林公园、神榆台等大旅游资源,发展具有我们少数民族特色的观光游、牧家乐和民族特色集中展示园等少数民族特色产业,使我们的柴场村环境更美,我们的牧民幸福指数更高。”
改革开放的这四十年,让柴场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座普通的村史馆不仅印证了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更是让村民产生情感交融的载体。责任编辑:蒲玉娇--【分享】 -- 标签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