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中国自然资源报头版头条-踏浪逐新 与时代同行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江苏地矿人几经管理体制调整,不断拓展服务领域,谱写了地质工作支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
一桥飞架三地,碧海终成通途。****年**月**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时强调,“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创下多项世界之最,体现了一个国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体现了我国的综合国力,自主创新能力,体现了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
伶仃洋上,云开日出、烟波浩渺,海天一色、清风徐来,港珠澳大桥如同一条巨龙飞腾在湛蓝的大海之上。作为世界总体跨度最长、钢结构桥体最长、海底沉管隧道最长跨海大桥,这项奇迹也融入了江苏地矿人的聪明智慧和辛勤汗水。
****年*月*日,就在这片伶仃洋上,海风轻拂,彩旗招展,作为港珠澳大桥主体桥梁工程的勘察主体单位,江苏省地质矿产勘查局下属的省水文地质海洋地质勘查院有关负责人在开工典礼上表态,“能有幸参加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桥梁勘察这样一个世界级工程,能够作为主体牵头勘察单位,我们深感荣幸,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必将全力确保勘察质量和施工安全,按期完成全线工程勘察任务,着力打造勘察精品,铸造世界品牌。”
作为勘察主体单位,江苏省水文地质海洋地质勘查院联合其他三家单位,在*个多月的时间内,克服了场地环境复杂、工期安排紧、管理协调难度大、地质条件变化复杂、环境保护要求高、船舶交通频繁等现实条件,出色地完成了全部勘察工作量,勘查成果得到评审专家的高度好评。而对于江苏地矿人来说,能够为中国的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作出一份贡献,既是巨大的荣耀,也彰显了地质工作的技术优势和先行担当。
自****年*月成立以来,江苏省地质矿产勘查局已走过**年发展历程。风雨兼程一甲子,春华秋实六十载。虽几经更名和管理体制调整,但江苏地矿人初心不变,在江苏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自然资源部门的指导支持下,一心诠释——“地质工作搞不好,一马挡路,万马不得前行”,谱写了地质工作支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江苏篇章。
强化职能履行,拓展服务领域,为经济建设当好先行军
江苏地矿是一支找矿劲旅,历史上曾提交资源量位居亚洲第三的大型铌钽矿床、取得过苏北金红石找矿历史性突破,有力地支撑了国家经济建设对矿产资源的需求。近年来在连云港磷矿、苏北金刚石、地热能源方面更是屡有新发现。
时代发展赋予了地质工作更加丰富的内涵。江苏省地矿局在全国地勘行业中率先提出了“大地质”服务理念,构建涵盖基础地质、环境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矿山地质、地质灾害、绿色能源勘探开发、旅游地质等领域的广义地质工作服务体系。特别是“十二五”以来,江苏省地矿局坚持以江苏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和实际需求为导向,在着力提升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能力,履行好资源保障职责的基础上,以环境能源保障和生态文明建设为切入点,拓展服务空间,切实担负起资源、环境、工程三大地质基础保障,当好自然资源事业地质技术支撑。
在“大地质、广服务、善作为”的地质勘查服务新格局下,江苏地矿以“水工环”为主的地质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水文地质方面,主动服务政府需求,开展了一批水资源论证、应急水源地勘查等,服务民生成效显著。完成涟水、沭阳等地一批扶贫井的选址和施工,赢得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赞誉。调遣精兵奔赴江苏北部应急抗旱打井找水第一线,**天钻出**口出水井,创造了缺水地区钻井找水成功率的新纪录。在徐州张集开展水源地地下水资源与开发利用研究,为水源地合理开发出谋划策,开发后可解决徐州市**万人口的生活用水问题。
江苏省地矿局成立之初,便开始在省内部分地区开展区域调查,取得了大量基础性地质资料,为国家经济建设发展打好前站、提供了丰富的地质资料。“十一五”以来,更是向工程勘察测量、地面沉降监测、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方向延伸地质服务链条,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业内公认的“水上铁军”江苏省水文地质海洋地质勘查院完成了杭州湾跨海大桥等东部沿海地区**%以上的跨江跨海大桥、港口码头、隧道工程勘察。同处南京的勘查技术院,多年来承担实施了全国**%以上的核电站选址工作,以及中石油、中石化在全国**%以上的管线探测工作,十余项成果获得国家专利著作权。很少有人知道,每天地铁停运后,江苏地质一队城市轨道安全监测团队都会来到南京地铁隧道内,对地铁线路经过一整天运行后产生的变形、位移进行监测。在南京,每个深夜总有地质工程人员忙碌的身影,默默守护着城市地下空间的安全运转。
江苏省地矿局也是全国地勘行业中较早“走出去”的单位。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援建非洲打井供水,到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江苏地矿人带着吃苦奉献、敢打硬仗的干劲漂洋过海,踏遍非洲、南美、东南亚**多个国家,在莫桑比克马普托市供水、坦桑尼亚、玻利维亚洲际公路建设中,树立了“江苏地矿”的良好品牌。
城市景观、轨道交通、高楼大厦的背后,正是一串串地质人倾心倾力前行的奋斗印记。
注重监测预警,提升应急能力,为防灾减灾当好主力军
大地并不温驯,种种不期而遇的地质灾害,地矿人必须以舍我其谁的担当来治理与防范。
江苏省地矿局较早在省内开展了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与防治工作。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就围绕苏锡常地面沉降、宁徐地面塌陷以及滑坡、崩塌灾害开展研究,探索地质技术造福民众之路。
驻地镇江的地质三队因成功预报了云台山滑坡地质灾害而名声大噪。****年*月,依据三队的监测和紧急报告,市政府安排附近居民立即撤离。凌晨四点,距全部居民安全撤离不到两小时,山体突发性滑坡。滑坡体下滑土方*万多方,滑移平距超过**米,掩埋民宅三排**间,损坏***余间,千余居民却无一人伤亡。时任地矿部部长朱训在国际地质灾害防治学术研讨会上将其和****年湖北新滩滑坡预报并列为中国地质专家成功预报滑坡地质灾害的两大突出范例。时任省委书记沈达人十分感念地质工作者创造了“奇迹”。
汶川地震发生后,在江苏省国土厅的支持下,江苏省地矿局组织局属地勘队伍参与了三峡地质灾害治理和四川汶川震后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承担了四川绵竹地震灾区**个重大地灾项目的勘查、设计任务和复核认证工作,勘查方案一次性通过四川省国土资源厅的评审,并有三个项目获优良,树立了江苏地矿人不畏艰难、能打硬仗的良好形象。
****年起,江苏省地矿局发挥驻地就近优势,先后在江苏*个市级地质灾害应急地质环境保护技术中心,布局全省地质灾害防治网络,主动当好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市县国土部门的地灾抢险救援突击队。这是江苏地矿履行公益性职能、体现社会责任担当的创新实践。
****年汛期,地勘单位对驻地多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监测,再立新功。*月*日至*日,连续监测数据显示,镇江松林山边坡有明显变形滑动迹象。发现位移险情后,地质三队立即通知政府相关部门******进行应急抢险方案会商,第一时间启动地质灾害应急预案,通过采取紧急预警措施,保护了中石化苏南五市成品油输油管道及S***省道的通行安全,成功避免了因输油管道严重破坏而导致苏南五市油荒,甚至引起输油管道爆炸。
近两年来,九个应急中心共对江苏省***多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排查、巡查、核查****多次,对**个隐患点进行了应急勘查和抢险施工,对**个隐患点开展了监测工作,累计出动人员达****多人次,投入应急资金****万元,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努力实现江苏连续十五年地质灾害“零伤亡”打牢根基。
技术造福民生,离不开对科技的投入。近三年,江苏地矿共投入*亿多元,在地质灾害应急与防治、水土污染防治、航空磁测、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工程爆破等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一批科技成果、新技术得到转化和推广应用,提升了地质工作的服务“含金量”。
聚焦绿色发展,助力生态文明,为美丽江苏当好生力军
经济大省江苏环境压力较大。面对省情实际,江苏省地矿局主动融入,着力于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经济社会的绿色发展与地质工作的转型发展紧密融合,推动地质服务领域积极向农业、环保、旅游、交通等行业延伸,在新时代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大的支撑服务作用。
****年**月**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徐州考察采煤塌陷地整治情况时,夸赞贾汪区转型转的好,现在是“真旺”。而贾汪煤矿塌陷地区生态修复,也凝聚了江苏省地矿局的心血和智慧。近年来,江苏省地矿局属多家地勘单位积极参与行业相关标准的制定,完成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绿色矿山建设规划方案,在努力推动绿色勘查、绿色开发的同时,完成了徐州贾汪煤矿塌陷区生态修复、句容北山水库水源地保护区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苏州七子山关闭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等一批环境治理工程,为江苏发展增添了一笔笔绿色。
南京“牛首胜景”景区及佛顶宫如今已闻名遐迩。佛顶宫所在地曾是一个深达***米的废弃铁矿坑。****年,******承担了“牛首胜景”项目的地质灾害勘查评估。经多次勘测,最终在测定点位浇筑**根**米深*米直径的钢筋混凝土灌注桩,通过地质工程手段为牛首山地宫建设提供了稳定安全的建设条件。
农业地质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又与民生息息相关。江苏省地矿局以土壤环境保护与修复作为攻坚方向,开展了土壤污染调查、修复技术研究等工作。局属地质环境院正在打造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验室,将为下一步技术攻关提供保障。目前正在开展的省级耕地污染防治项目“典型地区(高淳、洪泽)耕地土壤污染调查评价及修复试点研究”,可为全省重要粮食基地土壤安全及耕地风险管控提供科学依据;“苏北五市农用地详查”调查区域占全省国土面积一半以上,为土壤污染防治摸清污染底数。
屹立千年不倒的世界第一斜塔——南京方山定林寺斜塔纠偏、镇江西津古渡滑坡治理等文化遗址美丽风光背后,都凝聚了地质工作者默默无闻的担当。江苏省地矿局正抢抓发展机遇,积极探索地质工作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径,大力拓展地质灾害防治、矿山环境治理、地热及浅层地温能资源调查和合理利用、土壤和地下水污染调查修复等服务领域,努力在促进绿色发展的道路上履行好新时代地质工作职责。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在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发展理念推动下,江苏省地矿局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更加精心地谋划基础地质工作,更加精准地保障地质资源需求,更加精细地保护地质环境,不断打造新的服务亮点,为土、水、林、草、矿(含能源)、海洋的统筹管理作出贡献,在实现江苏“六个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新作为。秉承“先行、探索、创造、奉献”精神的新时代江苏地矿人,必将砥砺奋进,在广袤大地上书写越来越精彩的地质华章。(特约记者 赵倩倩)
——****年**月*日《中国自然资源报》*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