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今日头条】庐阳区全省首试专业精神疾病诊疗进社区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今年*月**日,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与四里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医联体”正式牵手,为庐阳区基层卫生领域填补了精神卫生专业化服务的空白。双方共同打造的“阳光心理工作室”,更是安徽省基层精神卫生服务的探索的第一步。 “开一扇窗,试着让光照进来。”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给民众带来了更多的精神压力。据了解,仅今年上半年,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的接诊量就突破**万人次,“重性精神疾病”(以下简称“重精”)的就诊量也有明显升高。 “小的心理问题没被及时发现,不良情绪没有效排解,长期积压就可能诱发心理疾病。它不仅影响到患者本人的身体健康、家庭和谐,更增加了社会的医疗负担,亟待引起高度重视。”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医务科科长、儿童青少年心理专家郜见亮表示,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专业医院支持的心理咨询室在全省是首试,这既填补了‘医联体’内相关服务内容的空白,更重要的是探索的平台和起点,基层专业化精神卫生服务领域‘开了一扇窗’,为有需求的群众和相关工作的空白区域都照进了一束光。” “担心遇冷,切入点起了大作用。” “‘精神病’就是‘疯疯癫癫’——这样的误解依然很普遍。出现精神问题不愿意去医院就诊仍大有人在,这还是仅需要面对医护人员的环境。在更容易碰到熟人的社区环境中,设立精神病专科门诊最大的挑战一定是爆冷门。”下沉至四里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高年资护士刘蕾和该中心主任陈静波起初很担心这事。 “工作室开起来了,一开始主动前来的人并不多,想要让工作室物尽其用,必须想办法,寻找好的切入点。”刘蕾是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青少年心理科护士长,有着二十多年从业经验,陈静波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长期与社区居民面对面打交道,他们共同意识到,以帮助青少年缓解学习压力以及很多群众的睡眠问题作为突破口,很可能会吸引更多居民关注心理健康,并被引导接受专业精神疾病治疗。 为让居民能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里新兴事物,“阳光心理工作室”一边开诊,一边联合社居委走进学校,对辖区部分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测试,收集问题;到社区医疗服务站为居民提供以睡眠障碍为主题的健康咨询,对他们的压力和烦恼等情况开展调查。 家住万科森林城小区的徐先生反映,自己的失眠症状持续有*个多月,原以为是工作压力大所致,可在跟刘蕾沟通后才知道,自己患有轻度抑郁。“要不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室开在了社区里,我真不知何时才能找到问题所在。”徐先生说。 找准切入口获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前来“阳光心理工作室”问诊的居民多了起来,这里非但没出现刘蕾和陈静波担心的“冷场”,反而受到居民的普遍好评。“截至*月底,‘阳光心理工作室’的接诊人数已接近***人,其中有很多患者在初次诊疗后会主动再次问诊。”刘蕾说,有些患者还跟自己互加了微信,平时就像朋友一样聊聊天。 “这里跟大医院不太一样。” 除了在专业性上等高对接安徽省精神卫生服务中心外,设立在社区的精神科诊室有着自己的特点——便利性、追踪力和平民化。 专业性得益于“医联体”的平台。刘蕾本人经验丰富,具备中级职称和心理咨询师资质,她的身后更是有一个由省精神卫生中心的各科室专家、医生组成的专业团队。“居民其实并不难接触到各类心理咨询,除了医院,社会上公益性或盈利性的心理咨询机构很多,但这些机构的功能,往往局限于分析与开导,不能够提供专业诊疗。”刘蕾说,社区里的“心理工作室”虽然名为工作室,实际上却具备专业的诊断和治疗资质。 老百姓享受服务更加便利。相对于大医院的排队挂号就诊,近在身边的“阳光心理工作室”能让社区居民能快速得到诊疗。在“医联体”的体制下,刘蕾可以帮有需要尤其是疑患‘重精’的患者直接对接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进行上转进行系统治疗,有必要时还会尽量给患者提前预定床位。 “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职能,相对于医院而言,除了治疗,更应该是居民的‘健康守门人’。基于此,相对于大医院更多被动接受病人就诊的情况,‘阳光心理工作室’还有着发现力和追踪力。”陈静波说。 *月中旬,阳光心理工作室接诊了一个儿童情绪障碍较严重的初中生。刘蕾积极联动省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心理科副主任医师朱丽为孩子问诊,通过和全家人一起交流努力找出了孩子的心理症结,给予相应的心理治疗。可就在症状刚刚有些许好转时,孩子却没能继续接受后续第二个周期的治疗。但孩子的情况牵动着他们的心,刘蕾、陈静波与其家人联系,得知这个家庭出现了变故——孩子的母亲出走了,父亲生了一场大病,家庭经济状况不再允许为孩子继续治疗。得知情况后,刘蕾、朱丽、陈静波共同商议,一致认为不能放弃这个孩子,并最终为她免去了后续治疗费用,并依据其父的身体状况安排治疗时间。 “因为扎根基层,前来就诊的每个居民也就是我们的邻居朋友,因此我们对他们健康的关注是主动和持续的。”陈静波表示。刘蕾说,在大医院往往因就诊流程限定以及接诊群体过于庞大,医生很难对每位病人都实现持续追踪,更别说给病人带来情感上的关注了。对于疑患“重精”的人,我们不仅要登记通讯方式,还详细记录咨询人的家庭住址和家属电话。 除了在工作中针对患者个案的关注和追踪,四里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尝试在制度上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延伸到精神健康领域。针对患者需要,该中心目前推出了常见心理问题调试包、焦虑情绪干预包、抑郁情绪干预包、无忧睡眠服务包、青少年心理问题干预包等*种有偿签约的个性化服务包。目前,已有**位居民签约了个性化服务包。 平民化的收费也是这里的一大特色。据刘蕾介绍,在大医院挂专家号首诊费用在**元左右,社会上私营的心理诊所价格往往更高,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专家号只要**元。“阳光心理工作室”的一次接诊费用仅是**元,内容却是提供最长可达**分钟的详细专业治疗。而事实上,按常规就诊途径,这种专业心理治疗,在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已经要预约到*年以后了。 “发挥更大作用,还需综合施策、协调共治。” 探索刚刚开始,打开的一扇窗,透进了光,但显然还不够亮。 记者了解到,在心理疾病预防和干预方面,我区已经有了一些探索和成绩,如心理辅导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等。 位于我区的合肥市长江路第二小学作为全区的心理健康示范校园,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并建立心理辅导室,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日前获评了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特色学校。 区民政局婚姻登记中心、区司法局社区矫正中心都在各自职能范围内,为群众提供情绪疏导、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以及采取温馨谈话等心理矫正措施。 在我区,各种心理健康的宣传活动也是层出不穷。 “但就目前来看,这些工作都还是在独立运作,在“点上”零星地开展着,没有形成系统性的、能协同高效运转的立体网络。如何实现专业精神卫生医院对相关职能部门进行统一指导,如何高位统筹,发挥卫生、教育、司法、民政等部门的资源共享、综合施策、相互协调的作用,值得我们深思。”区卫计局局长柯漫雪如是说。 郜见亮说,全民健康不光是身体健康,更包括心理健康,应该倡议和引导全社会不歧视精神疾病患者、给予病人更多关爱,给医生更多认可。政府、医院和基层要共同应对精神疾病这一公共卫生挑战,不断落实基层多部门综合管理机制,畅通多部门综合管理工作,做到防治结合,预防为主,帮助百姓早发现、早干预、早恢复。 柯漫雪表示,为进一步满足社区居民在卫生需求方面的幸福感和优越感,提升基层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服务能力,区卫计局未来还计划分别在四里河街道东南西北角设置心理咨询治疗点,并在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设立“阳光心理工作室”,满足更多人群的心理健康需求。同时鼓励基层心理咨询室,不仅要进入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辖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义诊,更要大胆尝试,进到街道、社区、机关、企业工作人员,尽可能地转变更多人对心里健康问题的误解与偏见。
(王凯 杨璨 李皖婷 张国强) 报道链接:https://***.******.***/i*******************/?tt_from=weixin&utm_campaign=client_share&wxshare_count=*×tamp=**********&app=news_article&utm_source=weixin&iid=***********&utm_medium=toutiao_android&group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