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州2018政府账本:四分之三花在民生上

项目编号
点击查看
预算金额
点击查看
招标单位
点击查看
招标电话
点击查看
代理机构
点击查看
代理电话
点击查看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过去一年苏州的财政收入怎么样?钱用到哪里了?新的一年预算将如何安排?市财政局日前晒出****年苏州的“政府账本”。****年,苏州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增长**.*%。同时,不断加大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支出,用于民生改善的城乡公共服务支出****.*亿元,占全部支出的**.*%。****年,苏州将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着力提高资金配置效率,积极防范化解各类风险,保障全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 一、****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情况 ****年,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打好三大攻坚战,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增长**.*%。其中,税收收入****.*亿元,增长**.*%,税收占比**.*%。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亿元,增长**.*%,其中用于民生改善的城乡公共服务支出****.*亿元,占全部支出的**.*%。 二、****年财政预算主要工作 (一)科学编制年度预算,增强服务大局能力 积极加强财源建设,依法依规组织财政收入,确保全市财政收入总量均衡、增长平稳、质量提升;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讲求实效的原则,细化预算编制,提高预算精准度,严控一般性支出,加大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的投入力度,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发展。 (二)强化预算执行管理,全面盘活资金存量 严格执行市人大批复的预算,加强对单位的预算执行管理,进一步加快预算支出进度,提高财政支出的均衡性;严格规范预算调整程序,严控预算调整事项,强化预算刚性约束;加强结余结转指标管理,及时收回项目结余资金,大力推进资金统筹使用,全面盘活各类结余结转资金。 (三)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不断优化支出结构 贯彻厉行节约精神,继续做好对市级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日常公用经费压减工作;不断加大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支出,稳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全市用于民生改善的城乡公共服务支出占比为**.*%;大力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打好三大攻坚战等重点工作,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支持产业优化升级。 (四)深化预算管理改革,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落实支出经济分类科目改革,并做好部门预算、政府预算两套经济分类科目的编制衔接工作;推进政府会计制度改革,促进建立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规范预算编制标准,强化项目资金管理,进一步优化专项资金管理机制;加大预决算信息公开力度,配合市人大常委会建立预算联网监督中心,积极打造“透明钱柜”。 三、****年财政重点支出政策 ****年,我们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充分发挥财政政策效应,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着力提高资金配置效率,积极防范化解各类风险,保障全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 (一)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支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提升产业供给效能;促进扩大内需潜力,落实好个人所得新政,完善收入分配机制,增强人民消费能力;加大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投资力度,补牢公共服务领域短板;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规范涉企收税、收费工作,完善支持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财政金融政策;进一步改进出口退税机制,削减进出口环节制度性成本,帮助外贸企业有效化解各类风险;贯彻落实中央“六稳”工作要求,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二)推进先进制造业体系建设 围绕加快建设自主可控的先进制造业体系目标,进一步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完善财政奖补机制,支持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和升级改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引导资金向制造业聚力发力,巩固现有优势产业和重点行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促进全市各行业向中高端价值链迈进;优化人才建设体系,围绕全市产业发展方向,培育、引进高质量人才,提升人才供给质量;支持打造创新创业基地,整合技术、资本、人力等各类资源要素,推动产业链整体变革;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营商环境建设,切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三)继续支持打好三大攻坚战 一是加强政府债务管理。深化细化债务化解方案,严控政府债务风险,加快债券资金使用,保障重点项目资金需求,平衡好防风险和稳增长的关系。二是大力支持脱贫攻坚。继续加大薄弱村脱贫转化资金投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加大困难群体帮扶力度,稳步提高各类救助标准,加强扶贫资金筹集和监管,不断优化对口扶贫工作机制。三是持续加大对大气、水、土壤等生态环境监测、治理和保护的投入,贯彻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挂钩的财政政策,落实区域环境补偿制度,继续扩大生态补偿投入,支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行业节能减排等工作。 (四)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 牢固树立“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宗旨,坚持做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相协调。围绕教育现代化目标,加大教育投入,加大教育资源供给,提升教育内涵质量;加大医疗卫生事业投入,继续做好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支持优化区域医疗资源布局,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支持进一步完善社保体系,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合理提升各类保障标准;持续优化就业创业政策,坚持把就业放在民生工作突出位置,不断优化区域创新创业环境;大力支持公共文化建设,积极打造城市文化名片,厚植历史人文底蕴,提高城乡居民涵养;支持完善“大交通”格局,保障好铁路、公路、港口、轨交等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资金需求,推动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形成。 (五)推动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 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支持农业供给侧改革,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支持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产业振兴富集体富农民;支持持续改善农村环境,加大水利、道路、桥梁等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和美丽乡村建设,鼓励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完善财力下沉机制,进一步加大市级向下转移支付力度,统筹用好财政支农资金,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实现乡村产业、基础设施和人民生活水平同步提升。
查看隐藏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