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西宁哈尔滨:县域经济总量持续增加 速度效益有待提高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年,我市各县(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县域经济总量持续增加,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但受县域建筑业负增长和第一产业低速增长影响,我市县域经济总体呈缓慢发展态势,GDP增幅创****年以来新低,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减弱。一、我市县域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据初步核算,****年我市九县(市)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增幅比上年回落*.*个百分点,低于全市*.*个百分点,对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拉动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个百分点。分季度看,*季度、上半年、*-*季度、全年,县域GDP分别增长*.*%、*.*%、*.*%、*.*%,分别低于全市GDP*.*个、*.*个、*.*个、*.*个百分点。(一)三次产业呈现“一缓、二慢、三稳”发展态势
第一产业增速放缓。各县(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核心,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重点,不断深化农业改革,加大创新驱动力度,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年,全市县域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亿元,比上年增长*.*%,增幅比上年回落*.*个百分点,低于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个百分点,对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比上年下降*.*个百分点,拉动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个百分点,对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为**.*%,拉动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低速增长。各县(市)深入实施产业强县工程,紧紧围绕“工业强县”目标,坚持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坚持市场导向,依托资源优势,把资源精深加工作为县域工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不断促进县域工业化,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年,全市县域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亿元,比上年增长*.*%,增幅比上年回落*.*个百分点,分别比县域第一产业、第三产业低*.*个、*.*个百分点,比全市第二产业增加值低*.*个百分点,对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拉动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个百分点,对全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为*.*%,拉动全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稳定增长。各县(市)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巩固提高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第三产业转型升级,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不断增强,成为保持县域经济稳定增长的主要动力。****年,全市县域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亿元,比上年增长*.*%,增幅比上年回落*.*个百分点,增幅分别比县域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增加值高*.*个、*.*个百分点,比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低*.*个百分点,对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拉动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个百分点,对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为**.*%,拉动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个百分点。(二)第一、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提高
****年,县域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县域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比上年下降*.*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下降*.*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占县域地区生产总值的**.*%,下降*.*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提高*.*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调整为**.*∶**.*∶**.*。(三)县域GDP占全市比重下降,贡献率减弱
****年,我市县域GDP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比上年下降*.*个百分点,占全市比重为**.*%,比上年下降*.*个百分点。从产业构成看,县域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比上年下降*.*个百分点;县域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下降*.*个百分点,县域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下降*.*个百分点;县域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下降*.*个百分点。(四)营利性服务业和工业是县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年,我市县域营利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亿元,比上年增长**.*%,增幅比上年回落*.*个百分点,对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贡献率居县域各行业之首,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拉动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个百分点,对全市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为**.*%,比上年回落**.*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个百分点。****年,我市县域工业实现增加值***.*亿元,比上年增长*.*%,增幅比上年回落*.*个百分点,低于全市工业*.*个百分点,对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贡献率仅次于县域营利性服务业居第二位,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拉动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为**.*%,比上年下降*.*个百分点,拉动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长*.*个百分点。(五)建筑业负增长导致县域经济增长缓慢
****年,我市县域建筑业实现增加值**.*亿元,比上年下降**.*%,增幅比上年回落**.*个百分点,比全市建筑业低**.*个百分点,对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比上年下降**.*个百分点,负向拉动县域地区生产总值*.*个百分点,对全市建筑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为-***.*%,负向拉动全市建筑业增加值*.*个百分点。(六)金融业增速列各行业首位
截止到****年末,我市九县(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亿元,比上年增长*.*%,高于全市*.*个百分点;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亿元,比上年增长**.*%,低于全市*.*个百分点。县域金融业实现增加值**.*亿元,比上年增长**.*%,高于全市金融业*.*个百分点,增幅列县域各行业首位,高于县域第三产业增幅*.*个百分点。对县域第三产业和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和*.*%。
从其他*个主要服务行业看,****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亿元,增长*.*%;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亿元,增长*.*%;住宿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亿元,增长*.*%;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亿元,增长*.*%;非营利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亿元,增长*.*%。上述*个行业对县域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七)财政收入增幅超过全市*.*个百分点****年,九县(市)共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高于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个百分点,高于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个百分点。分季度看,*季度、上半年、*-*季度、全年,县域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增长**.*%、*.*%、*.*%、**.*%,分别超过县域GDP增速*.*个、*.*个、*.*个、*.*个百分点。分县(市)看,增速超过全市平均水平的有*个县(市),分别是依兰县增长**.*%、通河县增长**.*%、五常市增长**.*%、宾县增长*.*%。
二、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年,虽然我市县域经济总量持续增加,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但综合实力不强、产业层次低、投资增长乏力,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一)我市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不强
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百强县评价中,我市县(市)从未入选。****年,我市县均GDP为***.*亿元,仅为全国百强县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左右。县均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为*.*亿元,仅为全国百强县平均水平的*%左右。(二)我市县域固定资产投资负增长
从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看,县域投资呈下降态势,对全市投资支撑不足。****年,我市县域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同比下降*.*%,增幅低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个百分点。分县(市)看,固定资产投资呈“五增五降”态势,有*个县(市)增幅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个县(市)呈现负增长,分别是延寿县下降**.*%,巴彦县下降**.*%,依兰县下降*.*%,尚志市下降*.*%,方正县下降*.*%,*个县(市)负向拉动县域固定资产投资*.*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是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的前提保证。半数县(市)固定资产投资负增长,势必给我市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三)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比重偏低
****年,县域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仍然呈现“一产大、二产弱、三产不强”的发展格局。其中:第一产业比重分别高于全市、全国平均水平**.*个、**.*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低于全市、全国*.*个、**.*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低于全市、全国**.*个、*.*个百分点。从产业内部结构看,第一产业中种植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畜牧业比重不够高;第二产业中立县企业少,产业链短、带动能力差。****年,我市县域工业化率仅为**.*%,低于上年*.*个百分点。我市*县(市)中只有依兰县新建入统*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上年少**户,其他县(市)均为“零记录”。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增幅低于上年*.*个百分点,低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中生产性服务业不强,现代服务业仍很薄弱。****年,我市县域新建入统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只有*户(木兰县*户,延寿县*户),比上年少**户,其他县(市)均无新建入统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四)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偏低
****年,我市九县(市)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低于上年*.*个百分点,分别低于全市、全国平均水平*.*个、**.*个百分点。分县(市)看,各县(市)比重均低于全市,比重最高的方正县为*.*%,低于全市*.*个百分点,最低的五常市只有*.*%,低于全市*.*个百分点。
(五)各县(市)经济规模差距继续拉大,财政实力相差悬殊
受资源禀赋、生产要素、产业结构及经济发展基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从GDP增长速度看,****年,超过全市GDP平均增速的有*个县(市),从高到低依次是:通河县增长**.*%,木兰县增长*.*%,五常市增长*.*%,宾县增长*.*%;低于全市GDP平均增速的*个县(市)是:尚志市增长*.*%,巴彦县增长*.*%,延寿县下降*.*%,方正县下降*.*%,依兰县下降*.*%。
从GDP总量完成情况看,****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亿元的有*个县(市),居第一位的五常市经济总量为***.*亿元,第二位的宾县***.*亿元,第三位的尚志市***.*亿元;地区生产总值低于***亿元的有*个县,依次为方正县(**.*亿元),延寿县(**.*亿元),通河县(**.*亿元),木兰县(**.*亿元)。经济总量最高的五常市与最低的方正县之间的差距由上年的***.*亿元拉大到***.*亿元。
从财政收入完成情况看,****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亿元的有*个县(市),其中,居第一位的五常市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第二位的宾县*.*亿元。不足*亿元的有*个县,依次为木兰县(*.*亿元),延寿县(*.*亿元),方正县(*.*亿元),通河县(*.*亿元)。财政收入最多的五常市是最少的木兰县的*.*倍。
三、对策建议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难点在县域,潜力在县域,突破口也在县域。(一)把民营经济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体力量
面对我市域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应把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这不仅是破解全市结构性矛盾的根本抓手,也是增强经济发展活力的关键所在,还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的有效保障,更是扩大就业、培植财源的重要依托。要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项目带动、产业帮扶、精准扶贫中的作用,要把精准扶贫行动与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扶贫聚焦点放在贫困村产业开发、项目建设上,全面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试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创新,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同时,加快民营经济“走出去”的步伐,借势“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契机,到俄远东地区开辟市场、开发建设,助力提升我市县域经济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多举措助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二)把产业升级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攻方向
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应坚持壮大主导产业与培育新兴业态并重,利用好已有的发展平台,促进产业集聚。一要选好主导产业。发展县域经济要依托各地特有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引进具有带动性的企业和项目,大力发展富民主导产业,主动适应市场需求,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夯实产业富民的道路。同时,构建特色产业体系,推动脱贫攻坚与生态保护、文化旅游、新农村建设有机融合。二要培育新兴业态。有针对性地打破单一产业发展思路,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培育特色旅游乡镇,整合区位特有资源,充分挖掘当地生态资源和文化底蕴,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走“美化乡容、开发乡宝、富裕乡民”之路,特别是把旅游业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抓手,以旅游业的收益带动群众致富,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三要充分利用已有发展平台。进一步利用由国家级开发区、省级开发区牵头的工业平台体系,有效促进产业集聚和产业合作。(三)把政策落地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抓手
充分发挥政策集成作用,促进政策落地,提高对政策知晓度,缩小政策制定和政策实施的差距,推动各项扶持政策尽快落细落实落好。着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推动“放管服”改革,继续优化行政审批程序,减少各种显性和隐性涉企收费,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各县域要继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阔眼界,不断创新,增强把握战略机遇的能力。精准把脉政策动向,吃透本地经济结构、产业基础、园区承载、人才支撑、区域特色和发展方向的关键环节与核心重点,从中挖掘蕴含的无限商机。努力调整资本结构,扩大融资能力,积极创新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依托产业、技术优势寻找战略投资,运用资本市场、股份制改造等手段,利用产权交易、股权交易等形式,破解资金瓶颈制约等发展难题。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完善经营管理体制机制,增添发展活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四)把各类园区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战场县域经济转型升级,需要最大限度盘活存量资源,开拓发展新空间。继续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抢抓国家和我省深入实施“一路一带中蒙俄经济走廊”和“龙江丝路带”的契机,各县(市)要切实把各类园区作为培育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载体,高标准做好园区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配齐生产要素和市场要素,有效实现县域经济提档升级。同时,依托园区建设推进产业集约化集群式发展,科学构建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延长园区产业链条,围绕循环经济发展和延链补链强链,引导优势产业集中集聚集群发展。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转变资源型企业的发展方式,努力实现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换。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注重发挥品牌效应,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进行精准招商,夯实富民强县基础。(五)把改革创新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推动力
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关键在于新旧动能的顺畅接续转换。为此,必须坚持五大发展理念特别是坚持创新发展,深化综合配套改革,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一要发展科技添活力。加大科技创新特别是研发投入,深化产学研合作,形成孵化—转化—产业化完整链条。把科技创新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围绕产业转型升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强政策供给,推动科技与文化、教育、旅游融合发展,大力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动力转换。二要引育人才强保障。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吸引更多创新要素和创新人才的集聚,为人才创业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服务。三要深化改革增动力。通过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的方式充足资金;通过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幅缩减部门权力事项的方式提高政府效率。通过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破解山大沟深的地理条件瓶颈,真正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做大特色产业规模,做强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鼓励电商从业人员不断创新,加强整体策划,以创新带动扶贫、促进致富,不断释放县域经济发展潜能。执笔人:林 明 审稿人:关晓青 核稿人:韩 光【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