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贵阳跨过贫困坎 迈进康庄道

项目编号
点击查看
预算金额
点击查看
招标单位
点击查看
招标电话
点击查看
代理机构
点击查看
代理电话
点击查看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补短板发展产业,村民连年人均增收上千元,开阳县田坎村——跨过贫困坎 迈进康庄道  *月**日是农历正月十一,开阳县南龙乡田坎村村委会办公楼前热闹非凡。村民们敲锣打鼓、有说有笑,不时爆发出热烈的喝彩声。原来,村里特意选了这一天,请村民吃饺子过大年。  “正月里来正月正,听我来表田坎村。贡茶故里留传奇,富硒之乡换新装。二月里来菜花黄,村支两委工作忙。春风行动听号令,尽锐出战捷报传……”大家欢聚在一起,唱起新编的花灯戏,表达喜悦之情。  正如歌词里所唱的那样,自****年被列为贵阳市二十个特别困难村之一后,田坎村找穷因、理思路、拔穷根,捷报频传:确定攻坚时间表和路线图,解决村里吃水难和路不通两大难题,发展食用菌、蔬菜种植、经果林等多个产业项目,当地村民连续两年实现人均增收千元以上。  “领头羊”带好头 理清发展思路  今年是田坎村“第一书记”陈海兵驻村的第四个年头。现在,村里老老少少都亲切地叫他“兵书记”。然而,****年,刚听说市里派下来一位驻村的“第一书记”,村里大部分人持怀疑态度,认为驻村干部是“浮在水面沉不下去的油”,可能是“走过场、做样子”。  村民的态度很快发生了变化。在第一次群众见面会上,田坎村老支书陈远伦不经意间提到一句“村里的娃娃没新衣服穿”,被陈海兵记了在心里。找组织、求朋友、拉赞助……这位新来的“第一书记”前前后后跑了十多趟,硬是给村里***多名学生娃每人置办了一套新校服,这让全村人都记住了这说话算数的新书记。  就这样,陈海兵打响了脱贫攻坚战的“第一枪”。然而,要想全面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战却没那么容易,对基础设施薄弱、历史欠账较多的特别困难村田坎村来说,难度更是可想而知。  摸清底数后,陈海兵跟当地干部一起谋划着田坎村的脱贫计划和发展蓝图。为实现目标,陈海兵没少动脑筋想办法。驻村这些年,他总结出田坎村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工作模式,“*”条“主干”即突出党建统领,“*”条“枝干”即瓶颈突破、村企共建、文化聚力、产业支撑、农超联动、校农结合、基金保障;为了激发村干部和村民的积极性,他创新探索制定《田坎村村干部量化考核方案》《田坎村小组长、党员量化考核方案》和《田坎村卫生流动红旗评比实施方案》等,发动每个人积极参与,推动村寨发展……  按照计划,到****年*月份,陈海兵的驻村工作就要结束。面对村民们的联名挽留,陈海兵决定继续在村里留两年。  村民恋恋不舍,陈海兵也舍不得脚下这片土地。“田坎一天不脱贫,我就一天不离开。在脱贫攻坚的路上,田坎村的村民一个也不能落下。”陈海兵说,他计划在****年之前,把答应村民的事项全都落实了。  完善基础设施打通致富公路  一拧开水龙头,自来水就哗哗流出来,最近,田坎村卢家院村民组村民杨维洪一家告别了挑水吃的日子。  “田坎村历来缺水,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们村民组的村民自己投工投劳,加上县里给的水管支持,修起了蓄水池,**多户人家吃水全指望它。但近些年蓄水池渗水严重,水少的时候只能去老水井里挑水吃。”杨维洪说。  为解决村里吃水难的问题,田坎村向上级申请,争取到***多万元扶贫资金修起水厂,实现全村集中式供水。水厂修起后,村民杨明芳成了看护员,他说:“水厂去年就修好了,现在正在铺水管,**个村民组已经铺完*个,很快所有的村民组都能吃上自来水了。”  南龙乡扶贫站负责人代军说,通过各级帮扶,村里的生活用水工程已经完成,生产用水工程也已提上日程。在不久的将来,田坎村的农业生产用水也将得到有效保障。  交通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南龙乡与南江乡虽然只有一河之隔,但两乡之间交通不便,旅游资源也无法实现共享,南龙乡的优质资源沉寂多年。”南龙乡人大主席肖怡说,如今,连通十里画廊和南龙乡的旅游公路已开工,这条旅游公路长*.*公里、宽*.*米,投资上亿元,正好经过田坎村,修通后可实现南龙乡与南江乡的交通互通互连,打通田坎村乃至南龙乡的外部循环,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打通外循环,畅通内循环。抓住贵州省全力建设农村“组组通”公路的契机,田坎村已建成“组组通”公路**条共**.*公里。  如今,走进田坎村,大路小路四通八达,村里有了休闲健身广场,太阳能路灯一应俱全,富美乡村建设成效已现。  发展特色产业拓宽增收门路  提到田坎村,不得不提茶。  田坎村所在的南龙乡茶叶种植历史悠久,发展至今,全乡已有*****余亩茶园,其中上万亩已投产。  为使脱贫攻坚更有产业保障,自****年起,田坎村利用扶贫资金入股茶园,将茶叶的部分利润用于扶贫分红,两年来向当地***多户群众分红近**万元。  “茶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每年三四月份采茶都需要大量劳动力。”肖怡说,一亩地至少要三至五人采茶,每人每天平均能挣一百元以上,有的村民两个月能挣上万元。  统计数据显示,南龙乡当地茶企一年向周边群众支付采茶费***万元左右、茶园管护费***万元左右。  “去年,南龙乡举办了品茗大会来提升茶产业的知名度,今年,全省的手工制茶大赛贵阳赛区的赛事也将在这里举办,这将进一步促进茶产业的发展,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肖怡说。  老产业焕发新活力,新项目也风生水起。  从****年起,田坎村发展起**个食用菌大棚。“目前,食用菌基地发展良好,市场价格也不错,批发价香菇每斤五块、平菇三块五,还引进新品种茶树菇,能卖到六块,进入盛产期基地平均每天卖出各种菇类一吨多,每年能赚几十万元。”基地负责人刘树国说。  ****年年底,田坎村又建起校农结合蔬菜种植示范基地,与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所高校签署协议联合种植,共流转***亩土地种植各类蔬菜,蔬菜预计三月份供应高校,“校农结合”和“以销定产”的方式,将保障蔬菜卖出好价钱。  林下养鸡、经果林、光伏路灯厂……目前,好几个产业项目已落户田坎村。经过几年发展,田坎村人均收入不断增加,****年人均增收****元,****年人均增收****元。  “未来,田坎村还计划发展田园综合体,建黄桃加工厂,打造硒乡茶谷康养基地。”陈海兵说。
查看隐藏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