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千秋功罪说汉臣——居延访古之二

项目编号
点击查看
预算金额
点击查看
招标单位
点击查看
招标电话
点击查看
代理机构
点击查看
代理电话
点击查看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曾经,在烽燧遍地关塞耸峙的居延地区,上演过许多刀光剑影的血战,响彻过无数鼓角争鸣。岁月如同眼前这漫漫的黄沙,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但霍去病、李陵等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仍然闪现在茫茫的居延戈壁,历史是那么遥远,又是那么清晰,莽莽黄沙遮不住英雄男儿用铁血和气节写成的历史。史籍中第一个和居延有联系的名人是汉代名将霍去病。这位年轻的将军在他二十四年的短暂的生命历程中,成就了许多武臣难以企及的功业巅峰,如电击雷震般长驱横扫漠北,饮马翰海,封狼居胥,立功当时,垂名后世。汉武帝元狩二年(前***年)春,霍去病从北地郡(郡治义渠,在今甘肃庆阳市西南)出发,西北行经鸡鹿塞(今内蒙古磴口县西北哈隆格乃山口),过钧耆(水名,今地不详),跨越千里戈壁至居延海,然后沿黑河南进入张掖郡,反向包抄回击今甘肃省酒泉市境内的祁连山,杀伤匈奴甚众。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引《西河旧事》云“匈奴失二山,乃歌云:‘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后代诗人皆羡慕赞美霍去病横扫匈奴彪炳青史,如李白《塞下曲》云“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司马光《边将》诗云“红旗一簇聚山椒,霁日清风看射雕。脱帽胡儿遥稽首,汉家新将霍嫖姚”。在霍去病的电扫雷驱下,匈奴不敢再在大漠北缘立足,向西北方向远遁退缩,出现了“漠南无王庭”的局面。经此一战,危害汉朝百余年的匈奴边患基本得到解决,匈奴主力消耗殆尽,再无能力大规模入侵汉朝。太初三年(前***年)汉武帝派遣光禄勋徐自为出五原塞(今内蒙古准格尔旗黄河岸边),在秦代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今内蒙古大青山西端、乌拉山南麓及阴山南坡绵延千余里的长城鄣塞。又派路博德在居延一带筑城修垒,形成了完整的防御体系。与居延有联系的第二个历史名人是汉代飞将军李广之孙李陵,这是一个悲情的人物。天汉二年(公元前**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以三万骑出酒泉郡,进军新疆哈密市境内巴里坤湖附近的天山,进击匈奴右贤王。又命李陵率****步兵从居延出兵向北,以分匈奴兵势,减轻李广利部的压力。李陵从居延孤军深入敌境上千里,一个月后在东浚稽山(在居延海正北,蒙古国南戈壁省鄂勒格湖南)遭遇匈奴单于亲率的*万骑兵主力。李陵所带领的这****人都是“荆楚勇士奇材剑客”,有着超强的战斗力。一接战便消灭数千敌人。单于又招来*万步卒围攻李陵。李陵向居延方向且战且退,进入一峡谷后继续与匈奴人血战。曾为伏波将军的路博德耻为李陵的后援,没有接应李陵。矢尽道穷、士张空弩的李陵被匈奴俘获,无奈之下投降。《史记正义》引《括地志》指出了李陵血战被俘的位置:“李陵败,与士众期至遮虏鄣……长老传云鄣北百八十里,直居延之西北,是李陵战地也。”“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都尉出居延,强兵集五千”……唐代诗人的这些诗句,其实是感李陵的事迹而发的。除了当时司马迁为李陵鸣屈,后代诗人莫不感愤李陵之事,对李陵这位在居延之北血战过的汉代名将,表示深深的同情。王维的《李陵咏》写道:“汉家李将军,三代将门子。结发有奇策,少年成壮士。长驱塞上儿,深入单于垒。旌旗列相向,箫鼓悲何已。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将令骄虏灭,岂独名王侍。既失大军援,遂婴穹庐耻。少小蒙汉恩,何堪坐思此。深衷欲有报,投躯未能死。引领望子卿,非君谁相理。”诗人用诗句把那段悲壮的历史巧妙再现,就像钱穆先生读《史记》感慨“李陵之才气,及其全军之勇决,令千载下读史者想慕不已。”李陵的悲剧是汉武帝造成的。唐代诗人刘湾《李陵别苏武》诗云“汉武爱边功,李陵提步卒。转战单于庭,身随汉军没。李陵不爱死,心存归汉阙。誓欲还国恩,不为匈奴屈。身辱家已无,长居虎狼窟。胡天无春风,虏地多积雪……”,对李陵的际遇深深地同情。宋代赵崇嶓《汉地》诗也责备汉武帝“但高苏武节,不察李陵心”。说到这里该说苏武了,这是第三个与居延有联系的名人。苏武牧羊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他就是从居延出使匈奴的,被扣留匈奴十九年持汉节不屈。诗人们看到苏武的事迹总会联想起居延,或者说看到居延的遥远就会想到苏武持节十九年的不易。比如唐代胡曾《咏史诗·居延》的诗云“漠漠平沙际碧天,问人云此是居延。停骖一顾犹魂断,苏武争禁十九年。”唐代陈羽《读苏属国传》诗云“天山西北居延海,沙塞重重不见春。肠断帝乡遥望日,节旄零落汉家臣。”天山即今天之祁连山,匈奴语祁连为天的意思。宋代汪元量的《居延》诗更是苏武牧羊的诗史:“忆昔苏子卿,持节入异域。淹留十九年,风霜毒颜色。啮氈曾牧羝,跣足涉沙碛。日夕思汉君,恨不生羽翼。一朝天气清,持节入汉国。胤子生别离,回视如块砾。丈夫抱赤心,安肯泪沾臆。”通篇只说苏武事迹,居延只是一个意象的引子而已,宋人廖行之这句“居延汉节存”也是这样的诗法,唐代陈子昂在《居延海树闻莺同作》一诗中更是想到了“明妃失汉宠,蔡女没胡尘”。这样的诗歌里有了遥远的居延、辽西,有了在边地蒙尘的王昭君、蔡文姬,有了出使或征战边关的苏武、李陵,便显得苍凉悲壮,让人思接千载浮想联翩。少壮出使归来须发尽白的苏武,被汉朝拜为典属国,从此诗歌里出现“属国”一词多指苏武。如宋代徐钧《苏武》诗云“胡沙不隔汉家天,一节坚持十九年。白首微官甘属国,耻随李卫老戎旃。”指苏武持节十九年虽然白首只得到典属国的微官,但也耻于像李陵、卫律那样投降匈奴。其他如“悠哉典属国,驱羊老一生”“虽言穷北海云中,属国当时事不同”“生归苏属国,死别李将军”“自笑餐毡典属国”“属国方将掘鼠余”“属国餐毡真强项”之类的诗句,属国都专指苏武,与苏武的事迹相连。到了东汉时的汉和帝永元元年(**年),还有窦宪、耿秉从居延出兵大败匈奴的事迹。此战窦宪、耿秉选择了当年霍去病出兵的路线,从鸡鹿塞(今内蒙古磴口县西北哈隆格乃山口)出兵过居延,出塞三千里一直打到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几乎全歼北单于主力。让随军的班固在燕然山刻石勒功。“穹庐烧尽龙庭破,却上燕然更勒铭”,****年*月间,中蒙联合考察队在蒙古国杭爱山一带发现了东汉班固所撰《燕然山铭》石刻。居延故址上坍塌或湮没的熢燧城鄣带走了昔日的辉煌,碧波荡漾的居延海淘尽了千古英雄。封狼居胥的名将,勒石燕然的英雄,血战无援的猛将,持节不屈的使臣……居延的这些过客为自己的理想或鏖战直捣龙庭,或坚守至节旄落尽,留取功业纪汗青,留下了黄沙湮没不了的姓名事迹。(部分图自网络)
查看隐藏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