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如何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资料图片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程晖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人民银行、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林草局等*部门联合印发《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行动计划》,明确了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的总体要求、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 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有什么重要意义?如何理解行动计划中的九大重点任务?记者就相关问题走访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贾若祥研究员。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行动计划》要求,到****年,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初步建立;到****年,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水平明显提升。这对于我国现阶段有何重要意义? 贾若祥: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大举措,对于促进生态保护的经济外部性内部化,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充分体现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特征,即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是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理念通过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协调系统内不同区域之间的关系。也充分体现生态产品具有市场价值的特征。人类需求既包括对农产品、工业品和服务产品的需求,也包括对清新空气、清洁水源、宜人气候等生态产品的需求。这些生态产品与其他产品一样,是具有市场价值的,享用生态产品与享用其他产品一样也要支付一定的成本。保护和扩大自然界提供生态产品能力的过程也是创造价值的过程,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的活动也是发展的过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就是需要享用生态产品的地区为提供生态产品的地区提供补偿,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购买生态产品,分担生态产品的部分生产成本。生态产品的价值主要参考生态产品提供区在生产生态产品时的生态环境投入成本和丧失的发展机会成本。生态产品价值的高低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生态重要性程度,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确定生态保护补偿标准提供依据。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开展生态保护补偿,应该说是发挥市场在配置生态产品领域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一种有益尝试。 贾若祥:是的。生态产品是一种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而按照生态产品有价的理论,如果生态产品产权明晰,是可以进行市场交易的。生态保护是一种具有正外部性的行为,实施过程中会引发两种矛盾:一是较低的边际社会成本与较高的边际私人成本之间的矛盾,二是较高的边际社会收益与较低的边际私人收益之间的矛盾。在这两种矛盾的作用下,生态保护往往以牺牲部分人的当前利益来获取社会大范围的长远利益。针对如何解决外部性这一问题,实践经验表明要么依靠政府干预,要么依靠市场行为,两种解决思路也被称之为庇古手段和科斯手段。庇古手段强调政府的作用,主要通过税收等相关的公共政策手段(比如财政补贴)实现生态保护的经济外部性内部化,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生态保护区和生态受益区之间利益关系不明确、生态产权不明晰、谈判成本很高的情况下。科斯手段强调市场的作用,认为在生态产品产权明晰而且交易成本较低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生态保护区与生态受益区之间的协商,通过开展水权交易、碳排放权交易、排污权交易等市场化手段将生态保护的经济外部性内部化。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行动计划》提出健全资源开发补偿制度、优化排污权配置、完善水权配置、健全碳排放权抵消机制、发展生态产业、完善绿色标识、推广绿色采购、发展绿色金融、建立绿色利益分享机制等*方面重点任务,如何理解九大重点任务? 贾若祥:《行动计划》提出了九大重点任务,这九大重点任务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通过产权交易推进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机制,主要包括优化排污权配置、完善水权配置和健全碳排放权抵消机制;第二类是通过将生态产品价值纳入到资源价格或者通过横向生态补偿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主要包括健全资源开发补偿制度和建立绿色利益分享机制;第三类是通过“生态+”的模式,通过融合发展依托其他相关产业实现生态产品价值。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在推进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机制时,如何合理界定和配置生态环境权利呢? 贾若祥:通过合理界定和配置生态环境权利,是推进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奠定制度基础。合理界定和配置生态环境权利,尤其是排污权配置、水权配置、碳排放权配置等,则要根据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总体目标需要,结合不同区域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将排污权、水权以及碳排放权合理界定好并层层配置下去,从而在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总体目标能够顺利实现的前提下,保护生态环境领域引入市场化机制,通过市场化机制提高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效率和效益。****年*月**日,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密市跨流域水权交易签约,成为中国水权交易所开业首单交易。随着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确权登记工作的不断推进以及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配置工作的试点推进,为通过产权交易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提供了制度基础,并为通过市场手段提高生态保护效益提供了切入点。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从我国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发展来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次的《行动计划》在原有的基础上有哪些重要的突破? 贾若祥:****年**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到,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其中明确提出要到****年构建起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对生态补偿的总体要求、分领域重点任务、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强组织领导保障等提出了方向性要求,为如何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指明了方向。****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积极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选择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这次的《行动计划》中提出的健全资源开发补偿制度、建立绿色利益分享机制等都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有益探索。新安江作为我国实施跨省流域水环境补偿机制的首个试点,在建立绿色利益分享机制方面探索出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通过以保护水环境作为重要考核手段,通过中央引导,浙江和安徽共同出资推动,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筹兼顾。另外,通过积极推进“生态+”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机制。《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发展生态产业、完善绿色标识、推广绿色采购、发展绿色金融,这些都是通过“生态+”的模式,促进生态产业化发展,通过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依托其他相关产业实现生态产品的市场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