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理银针“挑”出脱贫路 彩线“绣”就小康梦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日期:****-**-**】 【来源:大理日报】□ 通讯员 李丽文
“金线挑来银线绣,绣得春色上眉梢”,这是漾濞县鸡街乡彝族妇女们指尖上独有的民族手工技艺。在当地,多数彝族妇女均能挑花刺绣、飞针走线,刺绣成了她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成了当地衡量彝家女子聪慧与否的重要标志。
鸡街刺绣内容大多取材自然,其图案精美、色彩明快,艳而不俗,纹饰突出,立体感较强,很有视觉冲击力,具有较高的艺术美感和美学价值,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项传统民族手工艺术,鸡街乡因势利导,采取“生产性”保护措施,将刺绣作为一个特色文化产业培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搭上时代潮流“快车”,登上现代生活的舞台重新焕发活力,让非遗文化成为群众增收产业助推脱贫致富,也让刺绣技艺在传承中得到保护、在保护中实现开发,在保护与开发中获得了双赢。
“一套彝族新娘装价格在****左右,需耗时近*个月,我家一年能做两三套”今年**岁的鸡街“绣娘”左秀琼介绍到。左秀琼告诉我们,按鸡街当地婚俗,新人结婚的婚礼当天婆家必须为新娘准备一套彝族绣花新娘装,只有穿上婆家的新娘装才算过了门。在她家,婆媳俩均能刺绣,一年的收入都能达*万元左右,为家庭创收不少。
鸡街乡文化站站长王兴德介绍,现在全乡有绣娘***多名,其中有***余人参加过专业刺绣技能培训并获得相应的资格认定,她们用银针“绣”出了幸福生活,撑起了脱贫致富的“半边天”。
近年来,鸡街乡刺绣产业在传承过程中瞄准市场需求,主动与市场接轨,既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也在传统手艺上进行了守正创新。全乡组建了刺绣传习馆,通过开展非遗展览体验、非遗文化表演等文化元素结合的方式,立体化、多维度、深层次对外展示鸡街彝族刺绣文化艺术。同时按“生产性”保护要求,成立了鸡街彝族刺绣协会,设立了党支部,按“党建+协会”的模式,通过党建引领逐步建立鸡街彝族刺绣产业化、市场化发展新路子,让传统技艺活起来。通过创新推出了彝绣荷包、香囊、纸巾盒、手机套、旅行挂包以及壁挂、字画等各种民俗与时尚相结合的装饰品,深受消费者青睐。“现在鸡街彝族刺绣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新兴文化产业,产值可达***余万元,将在促进妇女增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王兴德信心满满地说。
为确保民族非遗项目“不走样”,走出“口传心授”“人亡技消”的非遗传承困局,鸡街乡积极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民族刺绣技能培训等活动,在乡村学校少年宫开设彝族刺绣传习馆。聘请大理州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鸡街彝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吉珍林等刺绣“高手”手把手、一针一线地给学生教授刺绣技艺,努力让民族文化进学校、进课堂,不断增强青少年的民族文化认同和传承责任意识,使鸡街彝族刺绣代代相传,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