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密云北京青年报:炕头上起家的 幸福晚年驿站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发生地点】 密云区西田各庄镇小水峪村 【现实挑战】 父母不想去城里生活,又不愿意被保姆照顾……怎样才是最孝顺的养老方式? 全家商量一宿 驿站从炕头儿上“起家” 田书华今年**岁,虽说自己也即将成为一名老年人,可她依然活跃在为老服务的第一“战线”。她是北京市密云区西田各庄镇小水峪村幸福晚年驿站的一名护理员,也是这里的管理人员。田书华是土生土长的西田各庄镇人,她每次回密云家中看望父母,都可以看见十多位老人,在家中的炕上有说有笑,边聊着天儿边缝补。 田书华和兄弟姐妹们也曾想过为父母在城里买一套楼房,让他们安享晚年,但父母不愿意离开自己熟悉的地方,不想去城里生活,也不愿意请保姆照顾。可他们年纪大了,身边确实离不开人照料……究竟怎样的养老方式才是最适合他们的? ****年春节,田书华和弟弟妹妹等家里人在炕头上一起商量了一晚上,家中五个儿女及伴侣最终决定自己开一个老年活动中心,为父母养老,也为村里的老人谋福。就这样,小水峪村幸福晚年驿站的前身开始筹建,“最初只是想为父母和村里的老人建一个可以吃饭、娱乐、休闲的地方,后来演变成了托老所,有了护理照料的功能,再后来成为幸福晚年驿站,多了入户的服务……我自己都没有想到,这片空地上盖起来的驿站,一下就经营了**年的时间。”田书华说。 逢人就夸 首位入住老人成了“活招牌” 田书华说的第一位入住老人叫张英(化名),这位**多岁的老人来到田书华的驿站,前前后后看了好几遍,表示想要住在这里。因为都是村里沾亲带故的亲戚,田书华还应称张英为“三奶奶”。 可当三奶奶将自己要入住驿站的事情告知其女儿时,却遭到了反对。“我又不是不给您做饭,不照顾您,您去那儿住是啥意思啊!”三奶奶的女儿反对老人入住。最终,在三奶奶的坚持和村干部的协调下,三奶奶的女儿才同意老人入住驿站。 三奶奶入住后,村里的老人好奇都来打听。“你在那儿吃什么啊?”一位村民好奇地问,“我在那儿天天白米白面、炖肉吃,好着呢!”三奶奶笑着说。就这样,首位入住的老人成了田书华的“活招牌”和宣传员,老人逢人就夸田书华那里好,渐渐地又有同村或邻村的老人来入住。 日常护理住院陪伴 每一个老人都是家人 入住的老人多了后,田书华的压力也就更大了。小水峪村幸福晚年驿站里的几十位老人一半以上有各种疾病,耳聋眼花的、大小便失禁的,患癫痫病的、身患癌症的……她既当护理员,又当“医生”。年近六旬的她,开始学习护理常识,了解医疗知识。 有一年春节前夕的一个深夜,寒风呼啸,王建珍(化名)老人心脏病突发,情况危急,正值夜班的田书华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及时将老人送到医院,并跑前跑后办理各种手续。获得及时抢救的老人脱离了危险后,田书华也一直陪护在老人床前。次日,老人的亲人来到医院感动得热泪盈眶。而此时,一夜未眠的田书华已是精疲力尽。在老人住院期间,她隔一天晚上就去医院替换老人的亲属陪护,为老人端屎端尿,既要兼顾驿站的老人,又放不下住院的王建珍。这些年来,每一位老人对田书华而言都是家人,她谁也放不下。文/张媞 征文启事: 不知不觉进入人生最美的夕阳阶段,沉淀下来的生活、思想已是前半生智慧的结晶。现在的您,更喜欢在家陪伴亲人、照顾孙辈,享受天伦之乐,还是和伙伴们相约着参加文化活动、四处旅游追寻自我?在家的时间多了,您对处理邻里关系、婆媳关系有什么好的经验?最近给您感触最深的事情是什么?邀请您和大家一起分享生活感受和生活经验。 《北京青年报》(****年*月**日第B**版)
责任编辑:郝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