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岛抢抓机遇 把握主调 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

项目编号
点击查看
预算金额
点击查看
招标单位
点击查看
招标电话
点击查看
代理机构
点击查看
代理电话
点击查看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顺应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集中精力扶持传统企业,突出重点发展新兴产业,实现更高层次的动能转换。围绕产业招商、园区建设、项目服务、科技创新等方面工作,近日,记者采访了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年,按照市委、市政府总体工作部署,滨海新区着力在思想观念、产业发展、城市形象三方面重点用力,进一步加快区域转型提升步伐。滨海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姚飞表示,具体工作中,滨海新区将坚持“干”字当前、“优”字为导,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和精致化城市建设。围绕全域大健康产业发展方向,按照“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争当走在前列排头兵”的目标要求,深化对青岛、日韩合作,承接产业转移,推进产业集聚。积极拓展招商渠道,依托科技企业孵化器、已落地企业等招商资源,构建机关招商与委托招商、以商招商的体制内外并行的招商新体系,梳理签约、投产企业有针对性开展营商配套服务,引导以商招商以企引企,实现上下链条延伸、群商集聚落地。紧抓中韩自贸政策叠加机遇期和打造青岛产业辐射承载区的目标定位,加紧对接日韩、青岛老客户老关系,加强与我市驻外招商机构的信息互通,力争年内引进产业项目*个以上,实现外资利用零的突破。强化成果转化,签约项目要尽快落地,开工项目要加快投达产,年内运营投产泛海阳光新能源、海岸瑞景酒店等项目*个以上,其他在谈项目尽早签约,形成梯次推进、滚动发展的项目建设新格局。按照建设精致城市国际战略定位,持续推进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完善、品质内涵提升,实施好年度总投资*.*亿元的**项市政重点项目,优先解决绿化提升、交通路口改造、市场改造等一系列民生保障工程,做实做好民生大文章。对区内公共设施、闲置资产及绿化苗木等自有资产,分类梳理、登记建档、摸清家底,为设施维护、招商引资、资产融资、裸土绿化等提供一手准确数据,实现科学管护、精细管护。经济开发区将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高质量专业园区和特色产业集群,推动高质量科技创新,打造高质量营商环境,努力迈入全省省级开发区“第一方阵”。管委会副主任马洪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年开发区将坚持园区专业化、项目高端化、产业集群化的路子,壮大提升新能源科技、海洋食品、新材料、临港产业四个特色产业园,重点打造新能源(汽车)科技园千亿园区和海洋食品产业园百亿园区。聚焦项目突破,抓好惠田惠泓燃气发动机、星宜新材料、伯特利二期、舒太郎食品等一批新引入项目早日投产运营。同时,抓紧精密配件制造、超威新能源汽车等在谈项目跟踪对接。聚焦产业突破,围绕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重点抓好专用车、人工智能科技、三电系统、机械制造、智能装备、新材料等相关产业的引进。开发区还将把创新引领作为战略支撑,按照“搭建平台、集聚人才、培育产业”的思路,深入实施精准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战略,在扶持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上下功夫。推行“专业招商+全员服务”的模式,组建精准招商团队和服务团队,努力实现招商引资专业化、精准化。在基础设施配套、企业设备升级等方面,对接发改局,争取威海市级和山东省级政策资金扶持,引导企业积极进行技术改造,促进本土企业提质升级,形成一批高质量龙头骨干企业。今年,围绕新旧动能转换,市科技局将进一步加强党建引领和科技支撑,强化规划谋划,扎实基础管理,探索推动科技工作新机制、新办法,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为我市产业创新提升夯实科技基础。该局局长邵明磊表示,市科技局将进一步营造优良创新环境,针对目前多数企业意识不强、理念不新、步子不大的问题,结合省、威海市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和我市实际,研究出台创新政策,完善产学研合作、研发机构建设、高新企业培育等扶持机制,作为我市今后一段时期的政策纲领,建立科技创新引领支撑我市新旧动能转换的政策体系,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引进和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进一步拓展我市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合作,推动人才、知识、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聚集整合,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在乡村振兴上,强化与鲁东大学合作,完善现代农业研究院的建设,以食用菌为切入点,发挥研发创新、示范培训、辐射带动的作用;在经略海洋上,进一步与中科院海洋所合作,通过政府引领、机构参与,推进乳山牡蛎产业研究院建设;在新兴产业上,加强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合作,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公共服务平台,面向全市行业企业开展创新服务。抓好对产业的科技支撑带动,加强完善省海洋贝藻养殖加工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在管理、政策、平台、人才等方面进一步健全体系,力争在省级农业科技园区评价上取得前列名次,在适当时机争创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争取上级政策扶持。对惠田惠泓、星宜新材料、润兴康鸿、泛海阳光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加强科技扶持,提炼一批关键创新技术,积极跑上对接,争取省市级重点项目扶持。注重强化对高端人才的吸引与使用,进一步加强与大院大所的对接合作,一方面引导名校名院在我市设立研究院,积极引进创新项目和团队;另一方面引导本地企业在大学设立创新平台,积极培养企业急需人才,培育企业研发项目。
查看隐藏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