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五大工程”支撑“三地两区”建设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年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一年,也是平武脱贫摘帽的关键之年。今年,平武将紧紧围绕省委十一届三次、四次全会,市委七届五次全会和县委十三届五次全会精神决策部署,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聚力实施“产业优化提质工程、城乡统筹提速工程、生态文明提面工程、旅游品牌提档工程、民生幸福提升工程”,促进全县经济社会事业健康发展。□本报记者 任露潇实施“产业优化提质工程” 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绿色崛起先行地建设平武牢固树立“强基才能蓄势前行”的理念,着力推进生态产业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化项目推进速度,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优化县域经济发展质量。按照龙古同城发展总体框架,平武加快推进龙古同城旅游城市建设,推动龙安镇、古城镇两地共同规划和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实现产业结构重组与统筹布局;加强与北大青鸟集团的跟踪对接,推进“中国报恩城”项目落地;强化与北京同仁堂对接,加快古城道地中药材小镇建设;加快推进交通路网建设,全力推进九绵高速建设,抓好干线公路改造升级,打通沿九环线、九绵高速南起平通、北至白马的南北纵向发展轴,重点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全力推进广平高速建设,加快推进水土路、黑白路、水坝路等县乡公路改建,打通沿广平高速、成青线、九环线、平松路,串联南坝—水晶沿线集镇的东西横向发展轴;支持辖区内各乡镇按照“一乡一品”培育特色产业体系,重点推进乡村旅游、生态养殖、健康养生等产业发展,壮大生态经济规模,带动沟域经济发展,夯实重点生态功能区绿色崛起的底部支撑。高标准抓好河北—平武工业园区规划,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园区深度融入中国科技城集中发展区核心区先行区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核心增长极。同时,坚持绿色发展不动摇,以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为发展主轴,加快推进生态农业、绿色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不断提升县域经济发展质效。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科学布局“***N”农业产业模式,构建“五大体系”,提升农产品品质;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注重品牌推介打造。紧扣“工业强县”战略,加快推动“平武活泉”天然饮用水、华阳实业电子元器件项目建设;加大浙江通恒再生项目对接力度,力争年内开工建设;加强河北-平武工业园区建设,引进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强化龙安-古城区域农产品深加工工业集中区、土城工业集中发展区、南坝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带动全县经济有效发展。培育壮大商贸流通企业,扎实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双创孵化示范基地、农村电子商务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健康养老、文化创意等先导型服务业,促进我县现代服务业产业提档升级。此外,落实县级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工作机制,以项目为中心组织经济工作,明确一名牵头领导,落实一个牵头部门,组建一个工作专班,一抓到底负责项目签约到投产运行,抓好项目谋划争取,加快推动省、市重点项目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严格落实《重点招商项目“服务绿卡”管理办法(试行)》,以旅游、康养、高新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为重点,制定对外招商政策,落实招商引资主体责任,加强专业招商队伍建设。实施“城乡统筹提速工程” 推进盆周山区乡村振兴模范地建设平武将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让乡村更加美丽、民风更加淳朴。平武将扎实推进脱贫攻坚,确保高水平接受中央、省委脱贫攻坚验收评估,高质量实现贫困县摘帽。在最后的冲刺阶段,平武全力推进*个贫困村退出、***名贫困人口脱贫,夺取脱贫攻坚的最后胜利。坚持脱贫不脱帮扶、不脱政策、不脱项目,确保已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统筹推进“插花式”贫困户、临界贫困户稳定脱贫;加大非贫困村、非贫困户支持投入力度,巩固提升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住房安全、就业增收等方面短板;加强贫困群众技能培训,开展精神扶贫和感恩教育,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深入推进社会扶贫,完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扎实推进省内定点帮扶,认真落实平武-衢江东西部扶贫协作协议;积极开展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开展扶贫问题专项督查,确保不留死角、不留空白。同时,着力构建“龙古同城”旅游城市,加快龙古同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动西城门等四片区和大报恩棚户区拆迁改造工作,进一步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实施“宜居县城建设行动”,统筹推进县城功能完善、品质提升、特色塑造;全力推进报恩文旅小镇、平南农旅小镇、水田柏杨风情小镇等特色小镇建设;加快推进城乡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完成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全力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厂迁建工程建设。平武始终坚持将优化提升农村生态环境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重点,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以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为主攻方向,积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村容村貌“六化”工程。突出川西民居、羌式民居、藏式民居、白马藏式民居等特色,推广农村居民建房技术导则和设计图集,积极争创省市“美丽四川·宜居乡村”达标村,建设一批县级示范村。坚定不移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全面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实施“生态文明提面工程” 推进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地建设平武始终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原则,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美丽平武建设,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建立健全绿色发展体制机制,严格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增强环境保护意识;积极配合支持大熊猫国家公园试点,抓好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珍稀濒危动植物拯救与保护;用好用活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这块金字招牌,持续推进森林康养人家、森林康养基地、森林自然教育基地建设,促进生态康养产业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积极创建森林湿地草原生态屏障省级重点示范县。平武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推进省市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工作;加强大气污染源头管控,有效保障大气环境质量,增加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持续深化“河长制”“警长制”,开展沿江沿河环境和健康风险评估,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涪江保护修复和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抓好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改善土壤环境质量;加快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乡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强化维护管理和运营,营造“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空气更清新”的良好生态环境。同时,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以提升森林生态功能为重点,深入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完善天然林管护体系,提升森林等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加强森林分类管理,严格保护公益林,集约经营商品林,实行总量与强度双控制采伐制度;积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稳步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加强生态治理,统筹推进涪江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治;积极对接生态补偿机制,落实涪江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和水质超标资金扣缴制度。实施“旅游品牌提档工程” 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旅游业是幸福产业、富民产业,更是平武未来发展的支柱产业,始终坚持在发展规划上高标准,在品牌打造上有特色,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重推进。完善《平武县全域旅游规划》,以报恩寺景区为核心,老县城片区以报恩文化为核心,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加快实施以中医药养生、孝道文化为主题打造食药同源小城建设;做好“龙古大道”周边村社片区以文创、农创、旅创融合发展为载体打造田园新城。加快白马十八寨建设力度,形成与白马王朗高端旅游景区互补的旅游产业带,构建以大众参与体验为主的旅游沟域;实施以清漪江流域打造乡村文化旅游区,推动清漪江茶文化、水文化、梅文化、羌文化发展,构建以休闲、度假、康养为特色的旅游沟域;推动以虎牙河流域打造雪宝顶生态旅游度假区,开发熊猫栖息地考察、地质科考、徒步登山、高山摄影等特色旅游项目,构建以高山探险等户外活动为主的旅游沟域;推动以老河沟流域打造生态科考旅游区,探索定制农业和定制旅游发展模式,构建生态环保、心灵环保、社会环保相结合的示范区。以县城为核心,以S***、九绵高速为轴线,着力打造三大品牌旅游产品线,提升平武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大白马藏族文化、羌族文化、蜀汉三国文化、报恩文化的挖掘力度,打造以藏羌走廊和阴平古道为主线的民族文化风情游;充分挖掘区域山水资源、珍稀动植物资源、绝佳生态资源等突出优势,开发两个以上具有区域特色的重点旅游产品;以平南双沟、县城苟家坪、虎牙龙溪堡等旅游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为重点,推进高端特色旅游小镇建设;加大旅游资源包装力度,签约优质旅游招商项目;规范乡村旅游市场秩序,打造特色旅游村寨建设运营示范点;积极开展乡村旅游培训,提升服务质量。高质量通过“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工作。同时,完善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旅游交通网络和服务设施全覆盖。推进“厕所革命”,加快景区、城镇街区等重点区域旅游厕所建设;加强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通信网络、电动汽车充电桩及加快推进无线网络、*G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游客提供更多的一站式服务;不断完善观光游览、参与体验、旅游购物、餐饮娱乐等服务功能,持续提升游客体验。加大旅游道路建设,结合非贫困村道路PPP项目建设,打造一批旅游公路,推动全县旅游资源连珠成串、合面成体;加大乡村农家乐提升转型,新(改)建精品民宿**户,打造*个农旅融合示范点。实施“民生幸福提升工程” 推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平武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行“最多跑一次”改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进国有企业优化整合重组,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推进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建立现代财政税收制度,深化金融改革创新。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投融资方式;加强企业产权保护和激励,创新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持续推进电力、土地、资本等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抓好专项改革方案实施,省市规定方案对接、改革试点推进和改革经验总结推广,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同时,认真实施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强化民生服务保障,推进县域内城乡一体化改革任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统筹城乡师资配置。深入实施“健康平武”建设,依托“健康平武****”规划纲要,创建“省级健康促进示范县”,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健康扶贫行动,大力实施乡村医疗机构规范化建设,提升县级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城乡居民健康服务“获得感”。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扩大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大生活困难群体帮扶救济力度。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促进农民工、贫困家庭劳动力等特殊群众就业创业。发展残疾人事业,深化“量体裁衣”式残疾人服务,提高残疾人保障和服务水平。大力推动民族团结创建“七进”教育活动,开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工作,构建平武民族团结进步、宗教和顺新局面。强化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注重依法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完善大调解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打击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狠抓社会治理突出问题重点整治,坚决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逗硬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企业债务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房地产市场风险、新经济新业态伴生风险。健全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全力建设“平安平武”。深入挖掘藏羌文化、报恩文化、红色文化、三国文化等资源,加大“本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合理开发利用非遗文化,创建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中国白马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扎实推进文创产业发展,突出报恩寺、大熊猫、白马人、江油关等特色景观文化,建设文创产业园,建立文创产业发展机制,开发、创作、包装、推广一批地域风情浓厚、民族特色鲜明的文创产品,打造平武文化新名片;着力推动文化事业进步,努力实现“文化惠民、文化为民、文化乐民”;加强文艺队伍建设,发挥好文化领军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培训更多优秀文化传承人。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开展好群众性文化活动,构建共有的精神家园。(来源:《绵阳日报》编辑:胡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