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六盘水【天眼新闻客户端】六盘水市:小刺梨带动大产业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出山故事】小刺梨走出大深山 人人皆知幸福来刺梨采摘初春,盘州市贾西村阳光明媚,春意盎然,一股刺梨酒香扑面而来,令人陶醉。“做酒的刺梨要选长得好的,先清洗干净,再将它们切成两半,最后再倒入酒,适当加点糖,泡上一段时间就可以喝了。”趁着好天气,家住贾西村九组的李米芬开始忙活起来,她将去年丰收储备好的刺梨拿了出来,准备酿造刺梨酒,这已经是她第三次酿酒了。“刺梨是个好宝贝,酿出来的酒好喝又健康!”说起刺梨,李米芬满口称赞。然而,五年前,刺梨,在李米芬眼里只不过是一颗不起眼的野果子。贾西村,位于乌蒙山深处盘关镇东北部的两山区域,曾是贵州省一类贫困村。过去,这里山高坡陡,石漠化程度深,土地多在石山区、深山区,村民仅靠薄土里的玉米、土豆等传统农作物维持生活,日子又穷又苦,石头缝里随处可见的刺梨,更是村民们“视而不见”的“野玩意儿”。刺梨管护谁曾想到,五年后,贾西村翻天覆地的幸福生活,却正是源于这颗不起眼的野果子。“刺梨,世界维C之王,全身都是宝!”****年,贾西村返乡致富带头人聂德友,带着所有的“家当”回到家乡,决定将四年前在日本考察时听到的这句话在家乡的土地上“落地开花”。“贾西村常年气候温和,降水量充足,土质属于酸性土壤,非常适合种植刺梨。”分析了家乡的自然条件,聂德友便义无反顾地走上了种刺梨的道路。****年*月,聂德友带着满腔热情,成立了盘县盘江天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并自掏腰包**万,从贵州龙里县购买了**万株刺梨苗,分发给贾西村四、九两组村民种植。但是,要让村民选择一颗毫不起眼的野刺梨作为生活的所有依靠,谈何容易?一开始,聂德友碰了一鼻子灰,**万株刺梨苗被犁掉只剩**万株。盘江天富万亩刺梨基地“村民思想不解放,做什么都是徒劳的。”聂德友知道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于是,聂德友主动找到当时的盘江镇政府寻求帮助。****年*月,盘江镇政府组织村里的干部、部分村民代表和聂德友等**余人,到邻近的普古乡娘娘山考察学习“三变”改革,学习回来后,大家纷纷表明了种植刺梨的决心。****年年底,在盘江镇政府成立*个副科级干部挂帅工作组,进村做思想工作、帮老百姓算收入账的帮助下,贾西村的刺梨产业开始了大规模种植,终于步入了“正轨”——发动群众用土地经营权入股到合作社并参与务工,农户除获得每亩***元保底分红外,还可以得到**%的二次分红,参与务工还可获得务工工资,尤其是对贫困户土地入股、务工、分红方面予以优先保障,在补足不齐国家贫困标准后,再进行二次分红,实现贫困户参与合作社产业发展全覆盖,确保脱贫取得实效。如今,盘江天富刺梨种植产业园区种植刺梨*.*万亩,覆盖*个村****户****人,其中贫困户***户***人,创造就业岗位***多个,带动人均年增收****元,稳定脱贫***户***人。一颗小小的刺梨,变出了绿色的万亩山头,更变出了美好的贾西新生活。“现在,刺梨的深加工都是由贵州******专门负责,销路完全不用愁。”谈到刺梨的出路,聂德友信心满满。刺梨加工在距离贾西村**公里之外的盘州刺梨产研中心,一端连接刺梨原材料生产,一端连接刺梨产品生产、销售,成为刺梨产业发展的关键与核心。这里,也正是刺梨走出“山门”的“大舞台”。线上+线下“两腿并行”,全省、全国、全球“三步走”,盘州刺梨品牌越叫越响。近年来,盘州市通过建园区、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已初步形成产、加、供、销全产业链,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新路,实现了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目前,盘州刺梨品牌已在淘宝和京东开设旗舰店,并与******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广刺梨产品;同时,还签约了其他地州市经销商,在全省上市,完成产值*亿元,乌蒙山深处的一颗颗小刺梨正在搭乘互联网的“快车”,走向世界。【综述】“小刺梨”做出“大文章”——六盘水市强力推进刺梨产业发展刺梨丰收****年,六盘水开始大规模种植刺梨,五年间全市新增刺梨种植面积***.**万亩,****年全市刺梨产业总产值达*.**亿元,辐射带动农户**.**万户、**.**万人增收,其中贫困群众*.**万户、**.**万人。而这些数字的背后,均源于一颗小小的刺梨,它正在凉都大地上,释放着不可小觑的能量。经过五年的发展,如今六盘水刺梨产业已初见成效,在全省独具优势。然而,六盘水还并不满足于此,“触角”正不断延伸。六盘水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李明表示,将通过*至*年的努力,到****年新增刺梨种植面积**万亩,全市刺梨基地面积达***万亩;到****年刺梨产量**万吨,综合产值达***亿元,将刺梨产业培育成为六盘水市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柱产业。为认真落实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统筹配置土地、种苗、资金等要素资源,落实地块、完善规划、创造条件,分年度积极有序扩大刺梨种植面积,六盘水提前谋划、主动作为。——加强精深加工。依托现有刺梨加工企业,积极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加强产品研发和工艺创新,积极发展刺梨发酵酒、饮料、保健品、含片、化妆品等精深加工产品,提高刺梨加工转化率和精深加工比重,力争今年在刺梨精深加工上有所突破,到****年全市刺梨精深加工能力达到**万吨以上,并根据需要提前布局刺梨精深加工项目。——加强品牌培育。突出比较优势,注重品牌整合,统一品牌标准,利用博览会、展销会、推介会、发布会、新媒体等平台和资源,政企合力开展品牌宣传推介,提高六盘水刺梨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科技支撑。充分发挥“刺梨产业国家创新联盟”作用,畅通政府和企业的沟通渠道,为产学研用各方提供合作交流平台,推动刺梨产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加强市场推广。充分利用淘宝、京东、微信商城等互联网运营平台打开网络市场,加强产销对接,积极推进刺梨产品进入省内外大型商超、生鲜超市、水果连锁门店等,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加强风险防范。持续扩大农业特色保险覆盖面,尽快实现应保尽保,有效应对自然灾害风险;******化运作,推广订单农业,实现产销充分对接,增强刺梨产业抵御市场波动的能力,有效应对市场风险。【市场故事】加强产销对接 助力精准扶贫刺梨生产线“去年八月我们就收了****吨刺梨,现在一天要生产*****件。”初春时节,天气渐暖,位于盘州市红果经济开发区一隅的盘州刺梨产研中心,生产车间却是一派繁忙景象,一罐罐“刺梨王”饮料正源源不断地“走”下生产线。“接下来,这些产品将运往全国各地,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今年三月,生产线启动以来,负责生产的贵州******副总经理邹雷可忙坏了。一端连接刺梨原材料生产,一端连接刺梨产品生产、销售,如今,盘州刺梨产研中心已然成为盘州市刺梨产业发展的关键与核心。刺梨加工为解决刺梨产业后期加工、研发等问题,贵州宏财集团规划建设年加工**万吨刺梨加工企业,分*期建设,其中一期投入*.**亿元,建成年消耗刺梨**万吨生产线*条,主要生产饮料、口服液、果脯等,有效保障了刺梨产业后续加工问题。“只要是合格的刺梨,我们来者不拒。”每到收果期,看着一车车刺梨满载而来,一个个农民满意而去,邹雷说不出地欣慰,他介绍,接下来公司将打算通过分等级的方法来收购老百姓的刺梨,同时采取大户承包奖励模式,以此激励大家想方设法种出好刺梨。“脱贫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我们还要让老百姓致富奔小康。”邹雷告诉记者,下一步公司将提高刺梨产业的附加值,通过科技研发,明年发展“健”字号,后年发展“药”字号,让刺梨走向全世界,使更多老百姓从中受益。收购刺梨为了证实自己所言非虚,邹雷拿出手机,他的微信群里消息不断弹出。“刺梨这个东西是不是真正能达到出口的标准?”“刺梨的功效到底有哪些?”“你们宏财能不能供应上我们所需要的量?”……收购刺梨这个微信交流群有专业的翻译人员,群里是以色列、韩国、日本、加拿大等各国客商,他们均对刺梨产品抱有浓厚兴趣,也是潜在的合作对象。如今,盘州刺梨已经开始将“触角”伸向了国外。“小”刺梨产业不小,撬动“大”扶贫,大有可为!【我的增收账】“野果子”变成“摇钱树” 带一方百姓增收致富刺梨王产品“去年我们的刺梨果就卖了***万元,刺梨苗也卖了***多万元。”宏财盘江天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聂德友乐呵呵地说,今年,这个数字将会翻一倍,老百姓的日子定会越过越红火。如今,盘州市盘关镇贾西村种植刺梨已达****亩,直接带动***户农户增收致富。贾西村也顺利退出了一类贫困村,****年村民人均收入超过*****元。“种包谷、洋芋的时候,一个月最多能挣到****元,现在我们夫妻两在基地务工,一个月就能挣到****多元。”贾西村村民任广卫一边忙着给刺梨修剪枝叶,一边乐呵呵地给记者算起增收账。以往大山里不起眼的野果,如今成了人们生活的健康果,成了山里人的“摇钱树”。贾西村的嬗变之路发人深思,令人振奋!事实证明,“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刺梨产业保生态、富口袋,路子没错。近年来,借助产业结构调整,在盘州市政府的推动下,平台公司与各个乡镇发展签订合作,建立合作社。刺梨基地截至目前,盘州市**个乡(镇、街道)***个村累计种植刺梨**.**万亩,产业基地累计完成投资*.*亿元,覆盖农户**万户**万人,其中覆盖贫困户*万户*万人。而建立合作社,仅仅只是盘州市助农增收的方式之一,刺梨产品的生产、销售,才是刺梨产业发展的关键与核心。在不远处的盘州市红果经济开发区,盘州刺梨产研中心也成为了吸纳务工人员的集中点。徐高贤,家住两河街道办亮山村,在工友看来,这个已经**岁的老头却有着一股用不完的精气神。“有时候轮班,从下午*点上到凌晨,我都不觉得累,这个工作不苦,干起来心里甜!”徐高贤笑着说,家里离产研中心走路不到**分钟的路程,可他和老伴来上班却还是开着车来的。“生活条件是越来越好了,在这里上了半年班,我就买了辆小车,出入方便嘛。”说着,徐高贤还给记者算起了增收账——*亩地入股合作社,每亩有***元流转费,***元管护费,产业有效益还有二次分红,上班每天**元,全勤加班最高每月有****元,如今,年收入*万元左右不是问题。说话间,徐高贤有一种老当益壮的自豪感,他看了看表,又快到上班的点了,他急急告别记者,往厂房赶去。在那条流水线上有成千上万的刺梨产品滚过,从地里到厂房,一颗颗小刺梨都在为像徐高贤这样兢兢业业追求美好生活的人带来希望。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刘定珲 屠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