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昌吉新型农民怎么追梦?榆树沟村有“样本”

项目编号
点击查看
预算金额
点击查看
招标单位
点击查看
招标电话
点击查看
代理机构
点击查看
代理电话
点击查看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村民变股民”“农民成工人”“家门口做电商”......走进昌吉市榆树沟镇榆树沟村,村民们职业变为“双栖”“多栖”,让他们有了稳稳的幸福感。昌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工作队驻村以来,通过引导村民、富裕村民、扶持村民,让村民变为拿分红、打工就业和参与线上线下销售的新型农民。 工作队良计 “田保姆”显身手 榆树沟村是典型的农业村,棉花和番茄种植面积达*.*万亩,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由于生产缺乏统一管理,种植分散,村民生产收益有限。 驻村后,工作队通过入户走访、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全面了解掌握村民种植喜好、市场行情、主要经济来源等情况,与村“两委”通过成立榆众心联农牧专业合作社,集中整合土地进行现代农业种植。从合作社选出*名有想法、有经验、懂经营的种植大户成立“技术小分队”,当起了管理作物的“田保姆”,承担村里的农资协调、农机服务、气象资讯等方面工作,全村万亩棉花和番茄实现订单销售。 “我们带着村民学会抱团发展,带着大家学习农业生产规模化发展、产量质量和农产品的营销加工等技术,让生产与市场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第一书记、工作队长苏富生说。 万亩良田除有了“田保姆”之外,工作队和村“两委”在全村推广应用棉花和番茄卫星导航精量播种、高效节水灌溉、无人机喷药、综合防治病虫害等现代农业技术,使棉花和番茄产量较往年提高一倍。村民陈燕说:“装着农药的无人机、卫星导航自动驾驶,现在已经成为我们村农作物的新配置,有了掌管千亩土地的‘田保姆’,我们村民省时、省心、省力。” 村企手拉手 村民变“上班族” 昌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临近榆树沟村,如何借助这一优势,鼓励村民进入园区企业转为产业工人,是工作队驻村以来列入计划中的一件大事。 工作队协调高新区企业与村党总支实施“村企联建”计划,帮助返乡创业青年丁涛抓住机遇,在村里带头成立******,工作队和村“两委”制定转移就业计划,为村民开展挖掘机、叉车、母婴护理等技能培训。 村民马建******专业培训后,顺利进入了恒安纸业上班,丈夫参加了工作队组织的机械化种植培训,如今专职从事合作社机械化种植和采摘工作,家里的土地也承包了出去,一年的家庭收入近**万元。 工作队和村“两委”还协调高新区,将园区所有道路保洁******,吸收村里**名妇女加入保洁员队伍。通过村企联建,每年平均有***名村民进入企业就业,月均工资达****-****元左右,人均年增收*万多元。村民马建国说:“******的叉车培训后,现在已经成为恒安纸业的叉车工,我也成了‘上班族’,有了稳定的收入。” 巧搭电商快车道 “聚资源”富口袋 增收与发展,关键靠观念。工作队在入户走访中了解到,村民的庭院基础都比较好,工作队依托周一升国旗、农牧民夜校等平台,根据需求,邀请市农业局专家和技术人员开展培训,重点解决好村民发展观念的问题,为致富增收奠定基础。为了让更多村民通过发展庭院经济成长为新型职业农民,工作队依托“互联网+农易宝”农村电商平台项目,让电子商务成为农副产品的搬运工,改变现有的销售方式。 村党员吴彩云在工作队的帮助下,筹建了电子商务服务站,经她统一采购优质菜苗、鸡苗后销售给村民,再统一收购销售,因为有了电商平台,为村民出售家养的土鸡、种植的鲜食葡萄和时令蔬菜等打开了销路,使群众足不出户实现增收。村民李春燕高兴地说:“工作队教会我们紧跟新时代,我家里养了***多只鸡,九成以上都是通过互联网销售的,村里的农产品搭上了网络的快车道,我现在坐在家里也能赚钱呢!” “下一步,工作队将把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农业职业院校毕业生、有志从事农业的‘创客’等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库,以‘新技术新农民+创新创业’为着力点,继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促进村民增收致富。”苏富生说。(原创:新疆访惠聚 昌吉州“访惠聚”办公室 赵文媛、马光祥 供稿)责任编辑:玛依拉西 --【分享】 -- 标签开始 ---- --【分享】 -- 标签结束 ----
查看隐藏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