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东北师范大学韩东育、刘晓东教授莅临我校作学术报告

项目编号
点击查看
预算金额
点击查看
招标单位
点击查看
招标电话
点击查看
代理机构
点击查看
代理电话
点击查看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月**日下午,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韩东育教授及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刘晓东教授应我校政法与历史学院邀请,在励志楼***会议室作学术报告。报告会由政法与历史学院姚大学教授主持,政法与历史学院部分师生参加了此次报告会。韩东育教授的报告以《日本拆解“宗藩体系”的隐秘逻辑》为题,以对《中日修好条规》的再认识为切入点,阐述了《中日修好条规》的签署与随后所发生的清朝藩属次第丧失事件、台湾日据事件的关联性。他认为,肇端于牡丹社事件的日本征台、巧取琉球、并吞朝鲜以及甲午战后的割占台湾等事件,无一不根源于条规这一法理前提。日本拆解“宗藩体系”的整体设计,条规的签署,不但让中方丧失了东亚的传统核心地位,还使清廷在日方的公法恶用下无法不弃琉保台、弃韩自保直至割台苟安。近代以降东亚世界的整体变局和日本对邻国的侵越与压迫,亦始自条规,成于条规。报告史料翔实,内容丰富,理论严谨,引人深思。随后,刘晓东教授的报告以吉林文庙的设立为中心,探讨《“术”与“道”:清王朝儒学接受的变容》。他指出,清朝的“儒学”变容,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雍正皇帝虽否决了“设学立庙”的建议,但不久后永吉州及其地方儒学的设立,表明其所反对的主要是“立庙”,而非“建学”。这种与汉地“庙学合一”传统不尽相符的举措,显露出在此时清朝统治者的国家建构理念中,儒学更主要的还只是一种“治国之术”而非“安邦之道”。乾隆元年永吉州“文庙”的设立,标示着清朝统治者对儒学态度的一种深层转换,渐由一种“治国之术”向“安邦之道”的转化。乾隆于“文庙”中的“武功”宣示之举,使儒家的“文治”与八旗之“武功”得以有机融汇,也标示着在清朝统治者的心目中,儒学由“术”至“道”的一种内在体认。报告以详尽的史料为支撑,条理清晰,极具创新性。最后,我校政法与历史学院部分师生就报告主题的内容,与二位教授进行了热烈的探讨,二位教授用扎实的史学功底为同学们一一答疑解惑,使同学们获益匪浅。下午五点半,学术报告圆满结束。 政法与历史学院姚大学教授主持报告会 韩东育教授作学术报告 刘晓东教授作学术报告 会场
查看隐藏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