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六盘水六盘水的农民,不一般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楔子 曾经,他们只有一个身份,那就是农民。 现在,他们是农业技术员、企业管理员、园林绿化员、景区导游、车间工人…… 曾经,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 现在,他们做演讲、办企业、搞电商、开轿车、当导游…… 乡村振兴,他们是主人翁;产业振兴,他们是主力军……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陈毓钊 游正兰)*月**日,北京,阳光明媚。 人民大会堂,政协全体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党委书记余留芬登上主席台发言时建言:希望为进城的人、返乡的人、下乡的人营造自由流动的政策环境,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在随后的采访中,她代表乡亲们表达了新一年的三个愿望: 其一,让“人民小酒”更健康更稳健地走向市场化,带动老百姓站在更大的舞台上去发展技术,创造价值。 其二,将岩博村打造成康养山村。 其三,建立一些培训基地,让乡亲们口袋鼓起来的同时,脑袋也丰富起来。 发展产业靠人才,培训学习育人才。三个愿望,个个需要人才。 半个月前,在农民日报社主办的“宣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大会暨****中国三农发展大会”上,六盘水市因为“做足第一资源大文章,实现人才兴乡村旺”方面的突出表现,入选了“****年度中国三农创新十大榜样”。 这是继“三变”改革入列第二届“中国三农创新榜”之后,六盘水再次荣获此项殊荣,也是我省唯一连续两次上榜的城市。 组织兴 庄稼汉百炼成了金 三月,春色渐浓。 岩博村山花烂漫,大地披上了绿装。岩博酒厂里热气蒸腾,工人们忙着生产。 村子小,但这里生产的“人民小酒”,来头可不小: 国酒大师季克良担任总顾问,贵州第一个酿酒专业博士、酿酒大师黄永光担任总工程师,更有茅台集团顾问团担纲全面指导。 十多年前的岩博村可没有这般景象,不通路、不通电、不通水,人均年收入不足***元,*/*的人口没有越过温饱线。大部分人外出打工,人心涣散。 岩博村党支部书记余留芬带领村民修路,办砖厂、火腿厂、养殖场,创办村级股******。 ****年,岩博村采取“村企联建”的方式,联合周边的*家企业以及两个村子,组建了盘州市第一个村企联建型联村党委——岩博村党委。 在余留芬带领下,岩博村党委实施“双培双带”工程,引导有文化、懂发展的农村青年向组织靠拢,把有技术、懂管理的农民党员引进班子。 全村党员从****年的**名发展到现在的**名,村党委的凝聚力、战斗力全面加强。 短短*年,岩博村就培养了***多名“土专家”“田秀才”,其中**人获得农业中级职称,带动**户农户自主创业。 如今,岩博村人均收入达*.**万元,村级集体资产从****年的负数增长到了现在的****多万元。 在外务工的村民纷纷返乡创业就业,实现了***%的村民就地就业。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说岩博村的基层党建为乡村发展奠定了组织基础,那么娘娘山“三变”改革则提供了制度保障。 六盘水地处乌蒙山区,耕地高、少、碎、瘦,农业生产条件非常“可怜”。 想创业的农民缺资金、缺平台、缺门路,企业缺劳动力,缺土地。 这一点,在陶正学的老家娘娘山,体现得尤为明显。 ****年,农民企业家陶正学回乡发展农业。凭着对家乡的了解和多年的经营经验,他敏锐察觉到穷的症结所在:资源散、资金散、思路散。 必须找出一条“线”,把农村有限的生产要素“串”起来! 这条“线”,就是农村“三变”改革,这项改革成功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通过“三变”,村里的生产要素由“散”到“统”,一大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就地转化为分工精细的产业工人。 从娘娘山开始,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在六盘水呈星火燎原之势迅速展开。 到****年底,“三变”改革覆盖了全市**个乡(镇、街道)、***个行政村。**.**万户农户入股经营主体成为股东,入股受益农民***.**万人。 ****年到****年,“三变”改革连续三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为新时期农村改革发展贡献了“贵州智慧”。 陶正学、余留芬先后荣获“全国十佳农民”称号,余留芬还入选全国***位改革先锋人物,被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深度贫困地区带领村民脱贫攻坚的优秀代表。 产业兴 “十八般武艺”任你施 *月**日,盘州市娘娘山,东风送暖,春色满园。 陶正学挂念果树长势,悉心查看。 一个月前,****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发布,这是新世纪以来第**个聚焦“三农”的文件。 这让他更加坚信,做农业前途光明。 出身农村,陶正学深知产业对于农村的重要性。弃煤从农*年,他倾尽*亿元身家,累计带动投资**.*亿元,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穷山沟,成为世外桃源般的存在。 娘娘山山势陡峭,重峦叠嶂。曾经,村里怪石嶙峋、经济落后、人烟稀少。而今,园区瓜果飘香、农旅一体、人财两旺。 人才兴,则产业兴。陶正学深谙“人才是第一资源”的道理。 早在回乡务农之前的十年间,他先后投资上千万元捐资助学。****年,更是将自己的煤矿班底数十人全部带进农田。四处招揽人才,先后从省农科院、贵州大学、云南农大等多家单位引进科技人才和服务。 深耕农业七年,陶正学成功由“黑”转“绿”,数以万计的农民,也因此就地转化为产业工人。 曾经,他们只有一个身份:农民。现在,他们是农业技术员、企业管理员、园林绿化员、景区导游、酒店服务员…… 娘娘山因此成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 转型,成为他们的关键词。 转型,也正好对标了六盘水市的发展新主题。 六盘水,西部煤海,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山地面积占**%,土地破碎、发展传统农业空间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年全市“空壳村”占一半以上,村级集体经济空心化…… 这些,都是这个人均GDP全省第二的城市绕不过去的窘境。 为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六盘水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工程的决策部署,规划发展猕猴桃、茶叶、核桃为主的干果各***万亩,种植商品蔬菜、中药材、特色经果、红花油茶、发展草食畜牧业各**万亩。 响应时代号召,一大批有作为的企业家陆续由工转农,下乡当起农民。运用“三变”改革,成为农村产业发展的领头人。 在水城县,“煤老板”夏虎翼、房地产企业家段昌勇、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创办者杜国能、粮油贸易企业家胡君等纷纷转产进军农业,发展猕猴桃等特色产业。 目前,六盘水市共建成以猕猴桃、刺梨、茶叶为主的特色产业***.**万亩,建成省级农业园区**个,获批全省第一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市现有农业产业化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家。 产业兴,则人才聚。 “三变”改革成为工商资本下乡的通道、农村产业振兴的催化剂。 工商资本的注入,为农业产业发展注入了活力,为“三农”人才提供了用武之地,吸引着外来人才,也为本土人才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一大批外来农业专家和科技人才朝六盘水聚集,一大批农村乡土人才成长起来。 乡村兴 农业“星工厂”为你造 *月**日,水城县勺米镇猕猴桃基地,罗光祥正忙着指导农民疏花、除草。 钻研猕猴桃种植技术十余年,作为远近闻名的猕猴桃专家,罗光祥可是个大忙人,找他,得预约! 这不,他还要参加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准备组建“罗家班”,专门提供猕猴桃种植技术培训。 在六盘水,像罗光祥一样在农业产业发展中成长起来的乡土人才还有很多。 六盘水不拘一格降人才,从引才、聚才、育才、用才四个方面同向发力,培育壮大“三农”人才队伍。 ——多渠道引才,优化人才结构。 健全引才制度体系,开通农业人才绿色通道,提高人才待遇保障,建立人才关爱机制,落实“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 近年来,多渠道引进农业产业人才**名,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人。 ——多方式聚才,壮大人才队伍。 实施“凉都学子”回归计划,广泛吸引各类优秀人才、工商界企业人才、本地“土专家”“田秀才”等各类人才在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舞台上施展才华。 ——多途径育才,提高人才素质。 启动乡村振兴“百千万”农业人才队伍建设三年行动,大力培育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领头雁。 用好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市政策,利用外出交流、观摩学习、对口帮扶等机会和资源,开展农村生产型、经营型、技能带动型、服务型实用人才培养。 ——多平台用才,体现人才价值。 围绕农村产业革命,开展“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打造农业园区构建用才平台,让农技人员、乡村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能人等在农村广阔天地各尽其能、各得其所。 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六盘水正在成为各类人才聚集的高地—— 岩博村,在季克良、黄永光两位大师的培训指导下,岩博酒业已经拥有品酒师、调酒师、质检员等专业人才近**人,公司总经理的职位仍然虚位以待。 水城县保华镇,农民科技员张忠祥用**年培育出“血凝红”核桃新品种。只有初中学历的他被评为六盘水市市管专家。 茶叶“土专家”蹇清卯先后被评为高级农艺师、高级评茶师、六盘水市市管专家、贵州省茶叶学会茶叶审评专家,被六盘水市农业农村局聘为茶产业发展顾问。 …… 目前,六盘水市有农村致富带头人****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累计*万多名,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万人,占农业人口总数的*.*%。 人才兴,则产业兴;人才旺,则乡村旺。****年,六盘水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排名全省第一;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 六盘水市副市长王成刚表示,六盘水市将完善最优的引才政策、营造最佳的聚才环境、创造最好的育才条件、搭建最实的用才平台,通过这样一座农业“星工厂”,吸引有志于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各类能人干事创业,努力培育“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队伍,绘就“人才兴、乡村旺”的美好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