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六盘水【贵州日报】守住绿水青山 带富贫困群众 ——水城县围绕生态建设开展脱贫攻坚见闻

项目编号
点击查看
预算金额
点击查看
招标单位
点击查看
招标电话
点击查看
代理机构
点击查看
代理电话
点击查看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黄瑶水城县开展春季攻势、夏秋攻势、冬季充电,实行“五个专项治理”、“四个三”攻坚法,决战脱贫攻坚。****年,实现*.*万人脱贫,贫困人口从**.**万人减少到*.**万人,贫困发生率从**.*%下降到*.**%。顺场乡:阶梯状发展产业 养了水土 富了百姓早春三月,柳绿桃红。作为水城县较为偏远的顺场乡,也品尝到了春的滋味。头顶“茶帽子”,腰挂“菜带子”,脚穿“果园子”,顺场乡以绿色置“身家”,坚持守住生态、发展生态、利用生态,以打造山地特色生态农业实现乡美民富,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海拔****米的营盘村茶叶种植基地,茶农吴敏正和同伴们加紧采收早春茶。她手法娴熟,翠绿鲜嫩的芽叶之间,一提一拔信手拈来,不多时茶芽就装满了竹篮子。吴敏去年*月之前还和丈夫一同在浙江打工,一个月下来能挣****多元,因为孩子们的课业越来越紧,老人身体弱,夫妇二人商量后决定回乡发展。傍着好政策,人勤福自来。如今的吴敏一家,生活喜气洋洋。丈夫在乡里的建筑工地上做泥水工,一天收入***元,吴敏照顾老人孩子,茶园用工时就上山采茶,“采茶一斤我挣**元,动作快的话一天能得***多元。”不仅如此,吴敏还把家中的土地一部分入股合作社种茶,一部分种植芋头,每年的土地流转金和二次分红金,加上采茶所得,销售芋头,还不算丈夫打零工挣的,她家的年收入就有*万余元,“手头比以前宽裕。”在顺场乡,像吴敏一家几处进账的村民还有不少。在乡长邹礼铨看来,这主要得益于顺场乡因地制宜、调优产业结构,实施山地特色生态农业。“我们按照海拔来布置产业,在****米及以上种植茶叶,****米到****米种植蔬菜,主要以芋头为主,****米以下就种猕猴桃、脆桃、葡萄、高山苹果等。目前实施的产业覆盖了全乡**%左右的农户。”“顺场本就山大沟深,地形切割明显,种植果树、蔬菜,才能保生态同时增加群众收入。”邹礼铨说。绿色已成为顺场的底色,惠及所有顺场人。“结合‘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目标,我们按照‘三个一万’来打造产业。”邹礼铨口中的“三个一万”工程,即种植一万亩茶叶、一万亩蔬菜、一万亩精品水果。截至目前,全乡共种植茶叶*.**万亩,种植以芋头、马铃薯、小黄姜为主的蔬菜近万亩,种植精品水果*.*万亩,产业实现全乡***户****名贫困户的全覆盖。“阶梯状的布置生态产业,既涵养了水土,也让群众在发展产业时有了更多的选择,提高了全乡土地利用率。”邹礼铨说。水城经开区:走生态循环之路 变废为宝“我们有专门的管道来收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到污水处理车间,再进行综合、净化以及消毒,经过质检后把处理符合排放标准的水循环利用到生产线,另一部分用于产区绿化。”站在轰鸣的机器前,******总******秉持着生态、环保和发展的理念,早在****年*月全部设备建成投产之前,就已建好了一套专门的污水处理系统。“因为水城经开区已然形成铝产业链,我们在生产过程当中产生的废铝块、铝棒都能在附近的铝制品厂中进行回炉再造,然后再回到我们的生产线上。”而在离十九度铝业不到三公里的贵******的玄武岩纤维生产车间,天然的“顽石”在机械和科技的改造下,经过破碎、高温、拉丝、模压等工艺后,华丽变身为各种高价值的纤维产品。贵******于****年*月组建成立,计划投资**.**亿元,建成标准化厂房*.*万平方米,拥有气电技术**台拉丝炉产能*.*万吨/年,实际产量*.*万吨/年的玄******董事长赵庆林告诉记者,玄武岩纤维生产过程本身就是一项环保工程,在加工过程中不会产生有毒物质,无废气、废水、废渣排放且无污染。“六盘水的玄武岩储量很大,这也是我们当时把厂区建在这里的主要原因之一。建厂之后,很多第一次来厂区参观的人都难以想象,大山里的石头居然还能制造出这么多的物件。”不仅如此,该公司将围绕产业规模化、集聚化、高端化和企业生产智能化、绿色化、信息化方向,把公司打造成集研发、生产、加工、贸易为一体的玄武岩全产业链基地。十九度铝和石鑫玄武岩之所以立足于生态循环发展,源于水城县全面建设“中国凉都·生态水城”的重大战略部署。基于此,水城经济开发区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围绕“贵州省新型重化工业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区、新型产业拓展区和承接地、贵州西部综合性物流中心,以煤电化、煤电铝为主导产业的省级经济开发区”的定位,通过对现有电解铝工艺进行技术升级改造,为中游企业实现满负荷生产夯实基础。同时,水城经济开发区强力推进企业之间、项目之间形成相互关联、相互配套、相互补充、相互支撑的循环工业体系,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农民画:用最天然的画笔 带富一方百姓“我第一次接触绘画,是在三岁左右。有一次顽皮,偷偷跑进父亲的画室,用粉笔在黑板上花了一幅描绘父亲挑水、母亲喂鸡的画。父亲看见后,觉得我还挺有天赋,就把这幅画用钢笔拓到了他的速写本上。等我到五岁的时候,就开始慢慢接触到农民画,老师,就是我的父亲。”说起第一次接触农民画,******负责人徐源脸上满是笑容。“****年的时候,我画了一幅名叫《采蘑菇》的农民画,创作这幅画的灵感,源于我家附近住的一位种蘑菇的生意人。也是从那个时候,我开始意识到,农民画其实是很随心随行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年,拿着从亲戚处借来的十万元,徐源成立了“******”。“那时候,白天接一些画墙画的工作,******的正常运作,晚上就自己研究、琢磨制作各种农民画的小工艺品,日子虽然苦,但是很满足,因为做的是我自己喜欢的事。”徐源的父亲徐承贵是首批农民画创作人。“水城县农民画的特点就是淳朴、厚重、直白,是一种心象艺术,内心想到什么,就在画纸上象征性的表达什么。初次看的人,会觉得有些像儿童画,其实不然,这是农民画的稚拙性,因为很多农民画家其实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都是以生活为素材进行创作。”****年,徐承贵作为第一代画家,被请到水城县陡箐镇猴儿关,给当地的民间艺术人传授绘画知识。或许是民族民间艺术的共通性,这里的小花苗艺人们一点点接受了农民画,创作出的作品也慢慢获奖、被人购买,让他们尝到了甜头,逐渐开始教授自家的小孩子创作农民画,将农民画这项民间技艺传承下来。据了解,目前猴儿关寨子长期从事农民画创作的人员有三四十人,农民画的价格在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当地农民画的创作高手有时年收入高达近五六万元,一般的年收入也能在*万元左右。农民通过农民画致富了,创作的热情也越发高涨,孩子们也在耳濡目染中培养了对创作的浓厚兴趣。
查看隐藏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