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我校热议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月**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连日来,我校校领导、思政课教师、思政工作专职人员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并结合自身工作畅谈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工作。校党委书记李学全说,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本身就是一堂生动、深刻的“思政课”,是抓好思政课这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的思想指引。总书记的讲话提出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要求,为推进思政课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全校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结合自身工作学习实际,认真思考新时代思政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马克思主义学院要落实改革创新主体责任,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八个相统一”的工作要求,积极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攻坚行动计划”,打造一批思政理论课“名师示范课堂”和思政理论课研究性学习成果,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实效性。思政课教师要按照总书记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工作要求,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筑牢课程教学主阵地,守好思政教育“责任田”,不断提升新时代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校长曹晓鲜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内涵深刻,鞭辟入里,指引方向。我校将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坚持立德树人,努力打造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聚焦课程改革创新,进一步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学校将进一步深入挖掘各类课程与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不忘初心,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段振榜认为,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体现了如下特点:一是课程定位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不可替代性,是学生必修的关键课程,我们要理直气壮地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二是教师要求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有信仰,讲信仰,有政治敏锐性,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要以“六要”严格要求自己。三是改革期望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打造有理论性、有思想性、有针对性性、有温度、有意思、有亲和力的“金课”。四是责任站位高。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国各级党委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抓住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努力提升自身思想境界、业务水平,努力打造“金课”,让学生有更多的“获得感”。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任教师周若清表示,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后,一方面倍感温暖、深受鼓舞,另一方面也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对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的六点要求,在纪律规范、情怀修养、业务能力上不断提升自己,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教学做出自己的努力。学生工作部工作人员张伟根表示,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让我们高校思想思政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辅导员队伍备受鼓舞、倍感振奋、倍增干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重要指引,也为辅导员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我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以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为指引,坚持“人生引领 文化滋养 艺术熏陶”的育人理念,充分利用我校丰富的徐特立革命精神和教育思想资源,积极探索适合学生特点和需求的方法,不断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和期待,不断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想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经济管理学院辅导员兼思政理论课教师陈晶晶表示,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提出要“理直气壮的开好思政课”,作为一名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兼职教师,我要为大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在他们的心灵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让他们在全程参与中国梦实现的伟大事业中放飞梦想,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要努力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用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以知行合一,率先垂范的实际行动,塑造思政工作者的良好形象。外国语学院辅导员聂旭明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八个统一”的具体要求,为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作为一线辅导员,学习了总书记的讲话后受益匪浅。我认为,高校的思政教育应打破常规,勇于创新,探索接地气、学生喜爱的思政课模式。利用新媒体去推动思政理论课改革创新是一条好的路子。思政课的教学方式应该是新颖的,内容是接地气的,贴近学生生活的,要通过讲述日常生活的小事,告诉他们故事背后的道理,潜移默化的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宋文志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