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六盘水六盘水二道坪村“断头路”的故事:昔日陌路 今朝同途

项目编号
点击查看
预算金额
点击查看
招标单位
点击查看
招标电话
点击查看
代理机构
点击查看
代理电话
点击查看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陈诗宗 魏容)凌晨*时,张松准时醒来,虽不用早起送货,但多年养成的习惯,一时还改不了。张松是六盘水市保华镇二道坪村七组的村民。他是村里第一个创业者,圈养的鸡、鹅给这个小山村带来不少生气。去年,他的邻居,**岁的陈胜勇也返乡回家,在***多平方米的空地上放了**个蜂箱,“嗡嗡嗡”的新生命正在“振翅”。张松和陈胜勇都在用全新方式告别过去。站在和八组交界路口,两人相视而笑:“别了,此路不通。”二道坪村在保华镇南部,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自然村寨,全省深度贫困村。“要想富先修路”的道理大家都懂,但是让这个村七组和八组村民没有想到的是,**多年的时间,一条不到*公里的路却“横亘”在两个组群众心上。七组深居山内,八组靠近村口,过去,两组村民靠着一条小道进进出出。****年,八组村民提出筹钱筹物修一条连接外界的道路,考虑到这条路七组也要过,他们便邀约七组一起干。当时七组的年轻人大多在外务工,在家的老人们或许已经习惯了门口那条小路,并不热心,修路这事,成了“剃头挑子一头热”。八组人很失望,不过他们还是利用农闲用锄头、背篓、铁锹一寸寸掘路。**户人家、**多个劳力坚持了两年后,一条*.*米宽,***米长的毛路伸向村口。眼看着通路后的八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七组也按捺不住了,他们也刨出了一条*.*米宽,不到*公里长的毛路,并想直接搭上八组通到村口那条路。“七组只想占便宜,没门!”想着七组之前的不热心,八组人坚决不答应。两个组自此“反目成仇”。“八组不让过,一块成本*元的空心砖,请人背到家,合下来一块要*元钱。”“用我们的路还不给补偿。”矛盾逐渐升级,八组甚至在两个组道路的交合处,修了一个大水池,“活生生”将路断了。“此路不通”从此成了两个村的心病。这一断,七组吃够了苦头——张松买的一台二手“奔马”牌拖拉机,只能开到水池边拆成零件,背回家重新组装,而且这台车也只能车头朝组里,车尾朝水池,每天“开着倒车”把家禽送到水池边,等买家从对面接走。……要脱贫,先通路。****年初,二道坪村组织了三个工作队专门负责协调路的事宜,“我们坚持一家一家谈,说‘矮话’,找八组的修路带头人沟通,召集七组的年轻人、危房户到八组每家每户说情。”村主任彭伟和村干部们不断“破冰”。****年**月**日晚上*点,七组*位村民代表与八组**位村民代表终于在村委会碰头,并达成协议——七组补偿八组通组道路劳务费*.*万元;八组在两天内将堵路障碍物清除;**个红手印相继落在一纸协议上,三天后,矗立的水池在两个组的村民见证下拆除。“当天,一辆香槟色面包车开进了七组,几乎所有的村民都出来围观,像过节一样。”彭伟记忆犹新。路通了,生活有了新变化——张松买了新车,去年****只鹅、****只鸡给他带来了*万多元的收益,锈迹斑斑的“奔马”牌拖拉机成了“古董”。路通了,产品有了新出口——村民种植的茄子、四季豆、芹菜等蔬菜被运往市区的超市、医院、学校等机关食堂。路通了,脱贫有了新合作——六盘水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为该村筹资**万元建立的蔬菜大棚基地“故意”落地原来水池的对面,以“帮扶单位+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两个组的村民都能在基地务工,每月有上千元的收入。路通,心更通。前不久,七组和八组一起在“露天坝”举行了一场聚会,两个组共同约定,一起发展羊肚菌种植,推进串户路和“三改三化”建设,携手同奔致富路。
查看隐藏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