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崇明生态岛上,治水护水成村民自觉行动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一条条臭水沟、垃圾河,全部恢复了碧波清澈的本来面貌。崇明的水环境在过去的半年多时间里,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其中,固然离不开各级河长的辛勤奔波和努力,更有广大居民百姓积极参与“治水”的一份功劳。 环境好了 生意才会更好 建设镇虹桥村*队有一个顾伯伯农家乐,****年由村里顾家两兄弟一手创办。因为靠近东平国家森林公园,地理位置优越,农家乐的生意越来越好。如今,虹桥村*队几乎家家户户都成了顾伯伯农家乐的“合伙人”。去年下半年起在崇明全区开展的黑臭、劣Ⅴ类水体治理行动,在虹桥村*队推进得格外顺利,能“使上力”的村民都出动了。男的挖河,女的打扫河坡,劳作中满是幸福的欢笑声。 “环境弄好了,生意才会更好,大家自然积极。”虹桥村*队生产队长张汉培告诉记者,整个*队区域内共有*条民沟,曾经也因为村民们的环保意识不够而遭到污染。办起农家乐的最初几年,一些客人曾直言不讳:“我们是冲着崇明的生态美景过来的,可这儿的环境有点乱,河里也不太干净。”要做好生意,环境改善势在必行。于是,顾家兄弟召集村民们开会,在“把环境搞好”这件事上达成共识。此后,村民们的环保意识不断提升,向河中或河边倾倒垃圾的行为极少发生,不过已经遭到破坏的河道生态修复起来却不容易。 “大家都想着如何才能把环境搞得更好,去年下半年实施的河道大整治行动来得正是时候。”借着治水东风,张汉培作为带头人,带领村民重新开沟,男男女女忙得不亦乐乎。“环境好了,大家的致富路才能越走越宽。” 党员就该这时候站出来 今年**岁的陈明是庙镇宏达村的一名退休老党员,曾当过**多年的村干部,如今凭着过去积累下的“威望”,在村里扮演着老娘舅的角色,协助村两委班子处理纠纷琐事,贡献余热。去年下半年,宏达村启动黑臭、劣Ⅴ类水体整治,陈明又主动报名,成了村里新组建的护河队的带头人之一。 放弃休息时间,每天早出晚归,如同上班一样做足*小时才回家,这便是去年下半年,陈明参与“治水”后的常态。“宏达村是一个大村,村里黑臭、劣Ⅴ类沟河加起来有**条,任务重,这时候就需要我们这些党员站出来。”在陈明看来,清理倒伏树木、打捞水花生、开挖沟河等虽然辛苦,但却不是最难的事,“做老百姓的思想工作才最费力。” 在崇明农村,常能见到沟河边的土地上种满各种农作物,这片是张家的,那片是李家的,分得清清楚楚。其实,很多这样的沟边地皮并非村民所有,但朴实的村民们觉得这些地皮不种点东西太浪费了,便自己给“安排”上了。然而,按照规定,河道边是不允许种植农作物的。 在去年的沟河整治行动中,护河队为了清扫“沟边的地皮”遭遇了不少阻碍。“这地皮我都种了这么多年了,怎么现在就不能种了。”被劝解多次依旧不同意清理的村民不在少数。每每这个时候,陈明便又站出来了。“你的心情我能理解,你瞧,我家以前也在河边种点毛豆、青菜什么,现在都清理掉了。为了收获一点农产品,你失去的可能是美好的居住环境,值得吗?”在陈明的现身说法和村干部的努力劝解下,村民们改变观念,纷纷配合整治行动,支持美丽家园建设。 依靠村民才更有力量 “村民自治”力量有多大,新河镇进化村村干部、二级河长叶建明感触很深。 进化村全村共有民沟河道**条,其中没有黑臭河道,劣Ⅴ类河道也仅有*条。“村里问题河道不多,治理起来也不算麻烦,不过河道治理重在长效管理,这可就不是*条河的事了,而是**条。”叶建明坦言,光靠几个村干部、几个河长,要想守住全村河道的“清澈美丽”,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全民做到爱河护河,治水成效才能长久保持。” 令叶建明欣慰的是,进化村的村民都很可爱。很多村民在治水过程中积极配合,主动参与,在后续的日常管护中,也争当“民间监督员”。“有人主动报名担任志愿者,协同河长巡河;有人则发现新问题后第一时间向村委会反映,使问题及时得到解决,村民们真是帮了大忙。” 为了杜绝“屡教不改”的村民再往沟河边倾倒垃圾,进化村还将“爱河护河”写进村规民约。哪个村民倘若被“抓现行”,将取消年终“五星级文明户”等荣誉的评比。 “村民自治”已成为崇明水环境治理的一计良方。在区水务局今年举办的“世界水日”系列活动中,“最美治水村民”首次入围河道“五美”评选范围。通过评选,将鼓励更多村民投身崇明的水环境治理,守护一方清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