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六盘水文明祭祀,让清明更“清明”

项目编号
点击查看
预算金额
点击查看
招标单位
点击查看
招标电话
点击查看
代理机构
点击查看
代理电话
点击查看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生态安葬引领清明新风。 记者 杨小敏 摄精心插花。朵朵菊花寄哀思。□记者 王 珲 李熙妍祭祀文化内涵悄然变化“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焚烧纸钱、供奉香蜡,在袅袅的烟雾中磕头跪拜……从前,这种场景是大多数人眼中的清明节。“不烧点纸钱,总觉得不是那么回事。”市民陈先生表示,虽然早几年政府就在全市范围内大力倡导文明祭祀,但家里的老人始终认为只有焚烧纸钱才能表达对逝去亲人的哀思,因此,每年清明,他们都不得不按照长辈的要求备一些香蜡纸烛。那么,今年祭祀用品市场的情况如何呢?清明节前夕,记者走访了市中心城区一些祭祀用品市场,发现仍有商家为满足部分祭祀者的需求,对销售的祭祀用品不断升级换代。除了香蜡纸烛外,还出现了纸手机、纸电器等,价格动辄就要几十元甚至上百元。不过,记者了解到,虽然此类祭祀商品品种多样,但购买者仍呈逐年下降趋势,香蜡纸烛的销路也一年不如一年。“我认为,只要心中怀有对亲人的牵挂和思念,其实祭祀的方式不需要拘泥于传统,比如网上祭扫这种新的方式,同样也能让人们表达对逝者的追思和哀悼。”市民严君说。采访中,许多接受新观念的市民认为,纸手机、纸电器等祭祀用品,不仅浪费钱财,焚烧后更破坏生态环境。而且,这样的祭祀行为也让民俗文化变了味儿,扭曲了节日的存在价值。究其原因,是祭祀者只把祭祀当形式,而忽略了其文化内涵。对此,有市民表示,清明这个传统节日要与现代生活接轨,虽然传统祭扫仪式改变了,但是缅怀先人的内涵却没有改变。现代文明催生“绿色”祭祀清明节纳入法定节假日后,在社会各界的大力引导下,“文明祭祀、低碳清明”逐渐成为广大老百姓的共识,清明祭祖的习俗也发生了与时俱进的可喜变化。近年来,随着六盘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推进,文明祭祀观念逐渐深入人心,鲜花祭祀、网络祭祀、植树祭祀、家庭追思会等环保的祭祀方式,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市民接受和认可。在梅花山公墓、六盘水碧天园艺术陵园等距市中心城区较近的墓地,记者看到,许多市民携带着鲜花、水果前来祭祀。公墓门口,出售祭祀用品的小摊虽然也摆放着一些香烛纸钱和鞭炮,但更多的是鲜花。商家告诉记者,相比传统祭扫用品,鲜花更为“抢手”。“香蜡纸烛、烟花爆竹都不能带进公墓,几天下来,只有鲜花花束卖得最好。”一位摊主说,最近几年,传统祭祀用品的销量越来越少,鲜花的需求量则逐年增加,仅一个上午,他就卖出了**多束菊花。“清明前夕生意好得很,家里人都要来帮着包扎花束,忙得不可开交。”市民陈女士选购了两束黄白相间的菊花,“把鲜花摆放在父亲的墓碑旁,用这样的方式去思念他,既环保又有意义。”陈女士说,最近几年,她家都是用鲜花祭祀父亲。据梅花山公墓的一位安保工作人员介绍,近期前来祭祀的人非常多,大多数市民都是用鲜花、水果和食物祭祀,也有用绢花扫墓的。市民魏女士就通过网络购买了几盆绢花,分别摆放在几位亲人的墓碑前,她说,用绢花祭祀亲人挺好,安全又环保。采访中,记者发现,随着市民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绿色”祭祀用品正逐渐代替传统祭祀用品,越来越受市民青睐。事实上,自从市中心城区封禁区内严禁用明火亮灯祭祖后,许多市民早已改用鲜花祭祀。“现在提倡文明祭祀,用一束鲜花来寄托对先人的思念,比过去烧纸更环保。”市民李先生回忆道,以往每到清明节时,公墓里烧纸焚香的人占了绝大多数,空气里全是烟味和鞭炮味,燃烧后的香纸灰烬随风乱飞,呼吸都困难,还容易引发火灾。“以前扫完一次墓,头发和衣服上全是香灰。现在不同了,鲜花祭祀已深入人心,公墓里真正‘清明’了。”他说。在市中心城区一家花店外的显眼处,摆放着黄菊、白菊、小翠菊等搭配好的祭祀花束,根据花束的大小,价格从**元至***余元不等。短短*分钟时间,就有不少顾客前来询问。“与往年相比,今年购买鲜花祭扫的人更多了,顾客也更钟爱简约的鲜花包装。最近每天都能卖出***朵左右的鲜花。”花店老板高女士告诉记者,随着鲜花祭祀逐渐成为一种新风尚,每年清明节前,她都会备足货源,采购更丰富的品种,让市民有更多选择。节地生态安葬渐成风尚近年来,我市深入推进殡葬改革工作,注重引导,移风易俗,积极探索树葬、花坛葬、壁葬、草坪葬等生态安葬方式,取得了一定成效。节地生态安葬是殡葬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我市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绿色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是贯彻落实中央十六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响应市委、市政府建设绿水青山、绿色凉都,崇尚文明新风的扎实举措,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节地生态安葬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价值导向,鼓励和引导人们采用树葬、深埋、格位存放等不占或少占土地、少耗资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方式安葬骨灰或遗体,使安葬活动更好地契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如今,推行生态节地安葬、文明殡葬,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市民所接受。“老人生前就特别嘱咐过我们,身后事不能铺张浪费。政府推出的惠民生态安葬方式,让我们得以把亲人安葬在这个环境优美、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地方,我们非常感谢。”在第四届节地生态葬活动现场,一位家属代表说,土地资源不可再生,时代在进步,大家的殡葬观念也需要改变。民政部门一位工作人员表示,今年清明节,我市将举办第五届节地生态安葬活动。“节地生态安葬活动已成为助推我市殡葬改革发展的有利举措。”该工作人员说,通过这项活动,一定会带动更多市民转变思想观念,选择这种健康、文明、绿色、低碳的殡葬方式,助推文明城市创建。部门声音民政部门:要求各县(市、特区、区)民政局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相关决策部署,切实加强****年清明节期间群众祭扫服务保障,推进殡葬领域防风险、保安全、惠民生、树新风、聚共识,努力营造平安、温暖、文明、和谐的节日祭扫氛围,并提出了多项措施——提高政治站位,建立健全应急处置机制,确保清明节期间祭扫平安有序,确保不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加强责任意识,落实清明祭扫安全工作,压实殡葬服务机构安全管理主体责任;强化安全管控,抓好消除火险隐患工作,确保不发生拥堵踩踏、火灾等重大安全事故;坚持问题导向,做好专项治理“回头看”,切实解决老百姓殡葬方面的操心事、烦心事;倡导移风易俗,推行文明祭扫生态安葬;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殡葬改革浓厚氛围;加强应急值守,健全信息反馈报告机制,落实**小时值班制度,加大信息宣传报送力度。市森林防火指挥部:*月*日至*日上午*时至下午*时,对市中心城区环城林带(东起滥坝四叉路、西至梅花山、南抵南编组站、北到大丫口范围及其周边可视范围内所有有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草坡等)实行防火封禁。成立清明节期间森林防火工作领导小组和督查工作组,负责对各督查工作组工作开展情况和各地的封禁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查,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按照有关规定加强清明节期间群众祭扫服务保障,推进殡葬领域防风险、保安全、惠民生、树新风、聚共识等工作,努力营造平安、温暖、文明、和谐的节日祭扫氛围。为保证群众祭扫活动安全进行,公司还在清明节当天免费提供车辆,定时定点接送群众到墓区祭扫。我记忆中的清明李萌(退休干部):清明节,就是回老家给亲人上坟。我们按家族来分,坟都集中在一个山头上,每次都是一大早背起锅碗瓢盆就上山,一个个祭奠。摆些祭品、挂青,清除坟上的杂草和杂物,全部上完家族的坟大概要两个多小时。上完坟后,几十个人就聚在山上做饭吃,为了共同的亲人,大家团聚在一起,加深了联络,也增进了感情。何妍(机关职工):小时候住在父亲单位的家属楼,有两个很大的院子。每逢清明节,大家从白天就开始“封包”,买各种各样的“家电、别墅和纸人”堆在用石灰粉圈的空地上。晚饭过后,整个院子火光漫天、烟雾弥漫,看着十分诡异。家里的窗户不敢打开,我也不敢往外看。外公去世后,清明节对我来说有了更深刻的意义。每年这个时候,一家人都会带上“供饭”、水果和外公最爱的酒,买上几束鲜花去梅花山公墓看看他,跟他唠唠近来发生的事……张霞(小学教师):记忆中的清明,是我们踏青出游的好日子。因为亲人的坟都在农村,路程较远,每次上坟我们都会带上很多食物到坟头供奉,磕头、放完鞭炮,大家就把水果、鸡蛋、萨琪玛、凉粉、凉面等等分着吃。这时,周边的小孩就会跑来找我们要吃的,我们也会很大方地分一些给他们。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只有在这样的日子,我们才能吃到品种丰富的食物。现在,提倡文明祭祀,我们都改用鲜花祭奠老人了。李合(公司职工):我的父亲有*个弟兄,加上堂兄弟和伯娘、婶子,一大家子差不多有**来人。每到清明节,女人留在家里做饭,身强力壮的男人们便到祖坟山挨个给故去的亲人上坟。那时交通不方便,全凭走路,从家里差不多要走两三个小时才能到达。路上,就听年长一些的讲祖坟山的来历,聊祖辈的故事,一切都是那么神奇。整个祭祀的过程也很庄重,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家族的文化吧。
查看隐藏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