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安阳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白营样本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村民在介绍北陈王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功能编者按: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的重大举措,是推动乡村振兴,不断提升农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文明程度的战略之举。自去年**月*日汤阴县为白营镇北陈王村颁出全县第一块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牌后,新时代文明实践一直都是该县的热点话题,而白营镇的一系列新时代文明实践创新之举再次刷新了这一话题热度。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是一个崭新课题,面对这道只有答题原则、没有标准答案的考题,汤阴县白营镇建起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全镇**个行政村都有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随着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展,白营镇正努力走出一条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创新路径。
    和谐搬迁背后的故事
    今年*月,汤阴县***省道两侧绿化、亮化工程启动,道路控制红线外延**米以内的所有土地、房屋及附属物都被列入搬迁范围。*月**日,搬迁工作启动第一天,白营镇就有***户农户签订了搬迁协议,签约率**%,其中,北陈王村**户搬迁户全部签约,搬迁范围内的房屋也在当天全部拆除。征地拆迁工作在很多地方被认为是难啃的“硬骨头”,白营镇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完成和谐搬迁,这背后是什么力量在推动?*月**日,记者赶赴白营镇一探究竟。
    当天上午,北陈王村党支部书记张来宾得知记者的来意后,直接把记者带到了村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我们就是在这里给搬迁户做思想工作的。”原来,该镇征地搬迁工作刚一启动,村“两委”就召集搬迁户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讲起了搬迁政策,得到搬迁户的积极配合。
    “***省道两侧实施绿化、亮化,沿线群众都是受益者,家门口的风景会越来越美,搬迁工作咱们必须支持。”采访中,在村里有*间门市的张大军告诉记者,村里的**户搬迁户之所以主动签订了搬迁协议,就是因为村民经常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交流思想,村“两委”干部主动倾听群众呼声,对群众提出事关村里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也都虚心接受,这样的交流结果自然让村民的眼界更宽、看得更远,村里的大事小情也不再只盯着个人利益考虑了。
    北陈王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是在汤阴县第一家挂牌的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也是白营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凝聚群众、引导群众的有力证明。该镇党委书记李明说,此次和谐搬迁凸显了农民素质整体提高,这得益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对农民群众的教育引导。如今,白营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已成为凝聚民心的“强磁场”,农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提升了,很多乡镇工作中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记者点睛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要延伸到哪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直接面向群众,要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必须抓住乡镇工作的关键点,把准农民群众的关切点,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用真心换民心,这样才有利于激励广大农村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一块牌匾里的家风故事
    在白营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乡贤民俗馆,一块“为国立功”的牌匾格外引人注目,木质的牌匾充满年代的沧桑感,上面的字迹因为年代久远而模糊,仔细辨认,左边写着“汤阴县白家营乡人民政府赠”,右边写着“李春花同志立功纪念”,最下方写着“一九五三年五月十五日立一等功”。牌匾的主人李春花是一名抗美援朝志愿军,曾在战场荣立一等功,遗憾的是老人已在**多年前过世。
    经多方打听,*月*日,记者联系上了李春花的大儿子李希平。李希平依稀记得,父亲在世时,一直把这块牌匾当宝贝挂在客厅。用李希平的话说,父亲李春花经常给自己的子女上政治课,讲他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故事,并把牌匾上的“为国立功”*个字作为家训,教育子女要爱国奋斗,建功立业。
    “这块牌匾是弘扬好家风、传承好家训的生动教材。”该镇党委委员、副镇长郭婷婷感慨地说,白营镇不但有李春花这样的战斗英雄人物值得我们纪念,《汤阴县白营镇好家风汇编》还收录了**个普通农家的家风故事,此外,**名有文化、做表率、投身家乡建设的乡贤人士照片登上了白营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乡贤榜”,引导农民见贤思齐、崇德向善。
    李春花的家风故事彰显了爱国奋斗精神,不仅给他的后人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白营人建功立业新时代。正是这些榜样的力量,汇聚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涵养乡风文明的缩影。据统计,去年,白营镇共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余次,各村记录的好人好事共计****件,丰富多彩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在乡村传播了主流价值,弘扬了时代新风,增强了农民的文化自信。
    记者点睛                                
    文明实践,旨在文明,贵在实践。好家风引领新时代文明实践,有助于培育农民向上向善的力量。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更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只有将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内核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才能实现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牢牢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家门口的红色学堂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在白营镇引起强烈反响,各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利用农民夜校课堂,讲起了农民听得懂的理论宣讲课。
    “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表了重要讲话,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三农’课,树牢绿色发展理念,我们应从哪些方面努力?”在农民夜校课堂上,白营村党支部书记袁翠英向农民夜校学员抛出了问题。“我认为种地的时候要少用农药、化肥。”“我认为要搞好村里的绿化、美化工作,我们都喜欢环境美、田园美、村庄美、庭院美的‘四美乡村’。”村民畅所欲言,生动解读了自己理解的绿色发展理念。“这样的宣讲接地气,让我们在轻松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学到了很多新思想、新知识。”村民徐丽娜说。
    白营镇借助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深化农民夜校学习,用农民听得懂的语言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党的政策,每一场宣讲都如春风化雨,增强了基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据统计,白营镇去年开展夜校学习共计****场,参与人数达*万人。今年*月,白营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学术报告厅也正式开课,截至目前,共开展各类学习**次。
    采访即将结束,白营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标志在春日暖阳中熠熠闪光:这是一个充满动感的艺术字——“文”,它代表了文明和文化,从小房子、心形设计元素来看,像是一个人怀揣一颗赤诚之心,快速跑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学习,是的,这里就是传播思想、实践文明、成就梦想的百姓之家。
    记者点睛                                
    新时代文明实践既要“接天线”,也要“接地气”。办在农民家门口的红色学堂,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开展理论宣讲,这说明只有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才能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正送入千家万户,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记者 李剑波 黄亚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