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崇明遇见崇明生态农业

项目编号
点击查看
预算金额
点击查看
招标单位
点击查看
招标电话
点击查看
代理机构
点击查看
代理电话
点击查看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一年前,王玉国和复旦大学几位同事一起来崇明挂职,没想到,做了二十多年科研教学工作,这一年中,他的工作性质发生了改变,他被选派到区农业农村委任副主任,从一名研究型学者成了具体事项的策划者、组织者、推进者,同时还兼顾课题调研。筹建农业科创中心理事会,组织申请联合国粮农组织项目,开展崇明发展大米产业的专项调研,推进生态农业对外国际交流,推动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申报……一项一项工作接踵而至又顺利落实。  筹建科创中心理事会   对崇明最早的印象来自十年前。当时,王玉国在东滩参加学术研讨会,那里原生态的“野”令他着迷;而今,再度踏上崇明的土地,这里的变化之大让他不禁赞叹:更多的鸟儿往这里飞,更多的鱼儿向这里游,“这代表崇明的生态品质更好了,环境更宜居了。”  在崇明建设生态农业科创中心,是一桩新生事物。科创中心建设与运行方案一经确定,首要的工作是筹建崇明生态农业科创中心理事会。王玉国策划组织,邀请了*所全国顶尖高校、*家农业龙头企业加入理事会筹备会,为崇明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并借助理事会的智库资源,完善科创中心运行机制,更好地服务世界级生态岛建设。  对一个长期从事研究工作的人来说,这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其间遇到的困难难以言说,但王玉国都将这些困难逐一化解。“我对这件事有信心,外界越来越看好崇明的发展,高校和企业也很想找机会与崇明合作。”王玉国说,“我只不过牵了个线,促成了一桩美事。”如今,首届科创中心理事会已吸纳十几家核心成员,并逐步启动合作项目,实体化运行。  研究大米产业发展   对植物颇有研究的王玉国,对崇明的农作物自然也非常有兴趣。不过,和单纯搞研究不同,他把这种兴趣融入了产业发展的探索。他发现,崇明物种丰富,而作为支柱产业之一的大米产业,有着巨大潜力可挖。他领衔开展了“崇明发展大米产业调研项目”,目标是促进崇明大米提升品质、实现优质优价。  走遍崇明的田间地头,王玉国与农民、农业专家、市场营销人员探讨,他发现,崇明大米产业发展尚存在几个问题:种源多样化导致品质参差不齐,且没有识别度;品牌多,不易形成整体品牌效应。此外,尚需加强生产过程的有效监管。如何突破瓶颈?经过调研分析,王玉国给出建议:一方面,对标国际标准,打造优质大米生产的崇明模式,培育崇明区域品牌。另一方面,加强统筹管理,加速崇明大米全产业链发展,提升产品附加值。  王玉国撰写了一份调研报告,结合崇明实际,围绕如何培育高附加值的优质大米区域公共品牌、转化生态优势为价值优势这一问题,提出具体建议和措施。这为崇明发展“两无化”农产品特色品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申报农业文化遗产   “有了*,才会有**。”王玉国认为,世上没有一件事情是一蹴而就的,只有迈好每一步,才能迈向最终的成功,“崇明建设世界级生态岛也是如此。”  在崇明的这一年,王玉国还完成了崇明与国际粮农组织合作项目申请书的撰写,该项目旨在通过与粮农组织合作,加快“两无化”水稻种植标准的制订,已获批准;积极筹备成立中以现代农业研究院,跟进了后续合作;负责对接中荷农业与食品研究院,制订了多方合作机制。在王玉国看来,这些合作的开展,就是那一个个迈向成功的“*”。  崇明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各方面的合力,久久为功。最近,王玉国和同事正在推进中国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工作。崇明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它的农耕文化有着明显特点和独特优势,申请农业文化遗产项目,能够提升崇明生态农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一年多的挂职锻炼已近尾声,王玉国感慨:“来崇明锻炼,我直面新时代中国的三农问题,了解到什么是地方的发展需求,以及基层工作是如何开展的,收获很大,我会继续关注和参与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
查看隐藏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