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福州建瓯:迪口水源知青返乡行掠影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图/文 :卞爱基 今年是习近平主席为建瓯知青题词二十周年,又是全国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五十周年,应属知青文体活动热潮最为接地气的一年。而名闻遐迩的建瓯知青文化博物馆(园区)已在全国备受关注。 开春以来,建瓯老知青掀起的返乡潮高潮迭起。继上个月小松之后,日前又在水源、迪口、川石、东游、东峰等乡镇及村庄分别举行,其中规模较大的迪口和水源两地插队(福州与建瓯知青)的人数达四五百人之多。*月**日,两地知青回到“第二故乡”颇具气场。时逢山花烂漫的季节,处在群山环抱的“世外桃源”的水源乡桃源村披上了节日盛装,村道处处彩旗飘扬,洋溢着浓郁的喜庆气氛,宾客汇聚场面蔚为壮观。这里正举办一场题为题为“桃源乡土文化旅游节”知青返乡行联谊庆典,村民们一早就潮水般涌向演出现场,围得水泄不通。近两百人的返乡队伍受到了水源乡党委政府的隆重欢迎。福建省知青文体交流协会会长陈力天、建瓯知青文体委员会负责人杨廷生等以及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赖少波也光临活动现场。这个原来穷乡辟壤的小山村如今已今非昔比改头换面,大家畅谈五十年前的往事感慨万千,当年来此交通闭塞,生产生活十分窘迫,甚至有的村民一辈子难得来一次县城,如今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从村民们的谈吐中诠释了时代变迁的崭新图景,近年村里还办起了合作社使农产品通过互联网辐射全国,这里的锥栗、毛竹、果树、蔬菜四大主导产业,正打造着生态美世外田园,村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瞅见这里广场舞的普及,漂亮的新潮着装均衬托出乡村振兴的写照意境,让人领略到城镇化的诗情画意。午后,我们马不停蹄地驱车来到了革命老区迪口镇,这里位于建瓯、古田、南平延平区的交界处,森林覆盖面积达**%,其中毛竹林面积达**余万亩,**公里开外还有被誉为建瓯四大天柱之一的“蟹龙岗风景区”,风光绮丽,令人心驰神往。回返这里的知青人数近三百人之多(其中福州知青达***多人),游客接待中心广场上人潮涌动,红旗招展,一眼望去如诗如画。知青老人们回味过去侃侃而谈,似乎又浮现出几十年前背着行囊来到这里的情景。那时山乡生活窘迫,晚上忍受蚊虫叮咬,点油灯照明,用柴禾烧饭,隆冬下田翻土和三伏天顶着烈日双抢的高强度劳动,艰辛和苦涩刻骨铭心。他们惊叹,那是一个特殊时代的缩影,大家贡献了宝贵的青春年华和血汗,也加深了对中国农村的了解。 随后,大家兴致勃勃地来到闻名的迪口可建村葡萄园游览区,虽然这个季节大棚里没有葡萄,但走在园区小道,田园春色情调尽收眼底,小憩与品酒赏景悠闲惬意,令人流连忘返。有的聚集在清澈的小桥流水旁放开歌喉欢唱,情趣索然。此番一览山野之韵是闹市无法比拟的一种释怀。回首今昔沧桑岁月,大家的共鸣与感想溢于言表。夜幕降临,上演了一场题为《广阔天地
终身难忘·迪口知青返乡行》文艺晚会,老知青列队擎旗有序地入场,受到礼仪小姐隆重的夹道欢迎,鼓乐声声回荡着鼎沸的群山。舞台演出间,不料突降阵雨,但全场观众依然无人退却。据了解,此次几个乡镇知青返乡活动多为两日时间,均开展走访慰问乡亲和开座谈会、联袂村民文艺演出等活动,村民们热情好客,淳朴的民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建瓯的知青文化历史底蕴不可小觑,正如福建省知青文体交流协会会长陈力天所说,建瓯插队的知青人数在全省尚属第一,知青博物园”知青林场”大楼又是习近平同志视察过的地方,这些历史遗迹成就了“中国知青文化旅游胜地”的金字招牌。特别是习主席为建瓯知青的题词,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这些享誉全国的旅游名片亦是当下建设美丽乡村,推动精神文明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在市委市政府关怀下已备受人们珍视。如今我们跟着习主席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都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图/文
:卞爱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