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松江农业综合开发打造“沪上粮仓”——基础设施产业项目齐头并进推动松江农业高质量发展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一座座白色墙面的电泵房、一条条宽敞笔直的机耕路、一片片绿意盎然的防护林,眼下,在浦南农业重镇泖港镇,一幅色彩斑斓的春耕图展现在人们眼前。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泖港镇和其他农业镇一起助力松江成为“沪上粮仓”。 作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重大举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我区发展成果颇丰: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建设高标准农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发展,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从“****年开始,中央、市、区三级财政每年投入**亿元,集中建设*****亩高标准良田,到目前已经有*****亩农田受益。”区财政局农业科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高标准农田建设惠及农户 “田成方、路相通、林成网、旱能灌、涝能排”是高标准农田的基本特征。近年来,我区通过对山水土田林路的综合治理,大大提高了农业抗灾和生产能力。 朱定村是泖港镇**个农业村之一,以往到了灌溉期,农田用水成了农户的“心头难”。“打一次水需要两三天,光打水一项工作每天就需要两个人工。”农场主庄根华家中有***亩水田,名为水田,但是在以往,用水却是个难题。因为土沟渠被日夜冲刷,水位也日渐变低,“用水时,需要自家的小泵将水打到田里,增加了成本,水压不足,水流还小”。如今,朱定村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项目,沟渠硬化了,泵房也有了新机组。“现在***亩田一人打水就成,还可以料理田里的其他事情,效率提高了,节水又方便。硬化后的沟渠留有出水口,要用水时就打开闸门,而且沟渠硬化后水不再冒溢,每滴水都用到了田头,灌溉时间至少减少了一半。”说到这些改变,庄根华喜笑颜开。 此外,机耕道的硬化拓宽也方便了农户。“以往没有硬化运输道路,收割后的稻谷都是靠人工搬到主路上。”庄根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天搬运粮食“需要*到**个人工,要搬两三天,每人每天人工费要***元。现在机耕道延伸到田头,运输带把稻谷从田里直接运到车上,节省了人力物力,也提升了抗灾避灾能力。万一遭遇灾害天气,从田头、车厢到粮库都“可以机械化操作,真正实现‘稻谷不落地’。”泖港镇现代农业办公室工作人员吴海军介绍说。 扶持增效增收“领头雁” 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也是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任务。农业综合开发需要整合资金,集中扶持龙头企业,助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通过“大户”示范带动作用,可以帮助“小户”克服发展上的难题,并在技术、资金、销售等方面起到组织协调作用。 我区产业化重点项目新农集团的物联网系统,通过智能化生产控制实现了“智能养猪”。“可以智能监控养殖室温度和湿度等各种指标,方便又卫生,还可远程监控运输车辆的动向,从源头到市场把好食品安全关。”新农集团项目经理方艳红介绍说,******的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是产业面临低谷时,这种智能科学系统可以更好地保障生猪品质,从而提振消费市场对食品安全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