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垃圾分类:如何从约束变习惯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begin 去年**月,我县中心城区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今年我县试行“桶管家”新模式,加强源头分类。如今,城区垃圾分类情况如何?居民的分类意识是否提高?昨天,记者来到部分小区了解情况。 上午*点不到,记者来到翡翠城小区。小区*幢楼楼下,就摆放着一个智能分类垃圾箱,垃圾箱旁站着一位身穿红马甲的“桶管家”。不一会儿,记者看到,一位住户拎着两袋垃圾,来到智能垃圾桶旁。她分别按下垃圾箱上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的按钮,将两袋垃圾分别投入到不同的桶中。随后,一旁的“桶管家”向住户询问门牌号,并在一份表格上为该住户打分。记者向“桶管家”询问,打分的依据是什么?“桶管家”告诉记者,打分主要看住户是否分得够准确、够细致,分得好可以得**分,差一点*分。 随后,记者在垃圾桶旁观察发现:大部分来丢垃圾的住户手中都会提着两袋垃圾,或刷卡或直接按钮将垃圾分别投放到桶中。但是“桶管家”并没有对每一袋垃圾进行检查,所以垃圾袋里的垃圾分得对不对,不得而知。 在翡翠城,记者还看到一个奇怪现象:一位年轻男士拎着垃圾径直走去了地下车库。“桶管家”告诉记者,地下车库也有垃圾桶,但不是分类垃圾桶。很多人宁可把垃圾带到地下车库,也不愿意使用智能分类垃圾桶,而且年轻人居多。“其实年纪大的人还是很自觉的,因为可以积分换东西。年轻人可能怕麻烦,不太接受使用智能垃圾桶。”“桶管家”说。“桶管家”还告诉记者,目前大部分居民还是会在家中将垃圾分类,但是分得特别好,很正确的,确实不多。 随后,记者来到了蓝色港湾。一进小区东门,就看见了两个垃圾桶,但是两个桶都是灰色的,桶外标注:其他垃圾。记者在小区内走了一圈,发现单元楼下基本都只摆放一个灰色垃圾桶,没有专门投放厨余垃圾的绿色垃圾桶。 一位正在散步的阿姨告诉记者,厨余垃圾由住户分类后放在家门口,每天会有收运人员上门来收,所以楼下就没有专门的厨余垃圾桶了。 没多久,在小区**幢楼下,记者果真看到两个穿着绿色马甲的工作人员拎着红色水桶和一个大号绿色垃圾箱进入单元楼。大约*分钟后,工作人员从单元楼出来,将收来的垃圾倒进他们带来的绿色大桶中,并在一份表格上记录门牌号打分。“不是每家每户都会有,有的可能没烧饭就没有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大部分住户的厨余垃圾分类还是很准确的,个别可能会混入一些纸巾。他们收来后会再次分拣投入垃圾箱。 在蓝色港湾小区,记者看到每个单元楼下都张贴着“垃圾分类家庭光荣榜”,上面记录着每个家庭每月的垃圾分类积分。有的家庭只有*分,而有的家庭则有近千分,差距甚大。 垃圾分类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难题,从源头到末端,每个环节都不可忽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事实上,我县垃圾分类工作无论是硬件配备还是运行机制都在逐步完善中。但是如何让老百姓彻底转变观念,如何引导老百姓正确分类,如何让垃圾分类从“约束”到“习惯”,依然是我们值得深思,并亟待解决的问题。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