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那一段绿皮小火车驶过的时光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开栏的话:作为国家“一五”时期布局建设的全国十大煤炭工业基地之一,石嘴山市域内留存了一大批老矿区、老工厂等工业遗迹,中国目前仍在运行的“最高龄”绿皮火车便是其中最“文艺”的一个。运行在贺兰山山脉连绵群山之中的绿皮小火车,在过去是百姓的出行必选。如今,时代赋予了它新的使命:它承载着把石嘴山市工业遗迹变为旅游资源,让工业遗产重新焕发活力的新时代使命。为让仅有几节车厢的****/*次旅客列车重整旗鼓,走向全新定位,本报即日起开设“绿皮小火车的春天”专栏,与读者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徜徉在绿皮火车驶过的那些时光里,驶向更美的春天。列车在行驶中。列车到达枣窝站。旅客在大磴沟站进站乘车。穿行于贺兰山间的轨道。哐当哐当……从上世纪**年代起,这熟悉的“鸣奏”便开始回荡在连绵起伏的贺兰山腹地,回荡在生产红火的工矿厂区,回荡在烟火气息浓郁的村落民居,回荡在霓虹闪烁的喧嚣都市……这声音历久弥新,从未间断;这声音沉淀岁月的印记,满载人们的青春与回忆;这声音传递着的,是人们对那已然定格在老照片里的家乡沉沉的爱。因煤而生的一条铁路线“铃铃……”*月**日上午*:**,清脆的接车铃声响起,大武口火车站助理值班员金鑫站在站台上,挺直了腰板,目视前方。远处,一个绿色小点渐行渐近,逐渐显出火车头的全貌,由远及近的“哐当哐当”声振荡于铁轨和耳畔。这趟令金鑫无论严寒酷暑都在固定时间接送的****/*次绿皮火车已经运行了**年。将时光的齿轮回拨到上世纪**年代。贺兰山是一座“宝山”,这里不仅沉寂着匈奴、突厥、鲜卑、党项等游牧民族几千年文明中可歌可泣的故事,还蕴藏着以太西煤为代表的丰富的煤炭资源。新中国成立后,从****年开始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贺兰山脚下、有着优质煤炭资源的石嘴山被确立为“一五”时期布局建设的十大煤炭基地之一。随后,石炭井、汝箕沟、呼鲁斯太等煤矿相继建成,进行煤炭开发。****年,为了将矿区开采的煤炭和物资运送出去,国家决定以大武口站为中心点,修筑包兰铁路支线——平汝铁路。平汝铁路全线分为两期,一期工程于****年*月开工,由兰州铁路局施工;****年*月移交西北铁路工程局继续施工,当年*月完成。该工程始于原平罗站(曾名潮湖站),止于石炭井煤矿的大磴沟站,全长**.*公里,称潮石支线。****年*月临时运营,****年*月移交兰州铁路局正式运营。二期工程于****年二季度开工,****年*月完工。该工程自大磴沟站向西,经呼鲁斯太煤矿南折至汝箕沟煤矿的汝箕沟站,全长**.*公里,称汝箕沟支线。潮石支线与汝箕沟支线并称为平汝铁路(又名平汝支线),于****年**月移交兰州铁路局正式运营。全线长**.*公里,共设置**个车站,年运送能力***万吨至***万吨。穿山而行的平汝铁路,几乎一路贴着宁、蒙省界前行,从陶斯沟站进入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宗别立镇,又在白芨沟站回到宁夏境内,至汝箕沟站而终。期间一段沿着贺兰山与乌兰布和沙漠交界线而行,因而造就了这条支线极为复杂险峻的地势:自大武口站开始,铁路两旁布满了连绵的沙地,其后逐渐进入山区,红褐色的丘陵绵延不绝,嶙峋的怪石遍布山坡,铁路在山沟里蜿蜒延伸。连通矿区与外界的“铁路公交”****年*月*日,为解决煤矿工人及家属的出行需求,平汝支线上开始运行宁夏第一列、也是当时宁夏唯一的一列普通客运列车——****/*次列车。列车往返于汝箕沟、银川两地,连接着矿山和城市。全程***公里,连接**个站点,用时*小时**分。**年过去,****/*次列车车头经历了蒸汽、内燃、电力机车三次换代,车型也由**型客车更换为**型客车,但其行程、站点及亲民的形象始终未变。“最早这趟客车是**型,绿色底色和黄色色带的车身,曾是中国铁路客车的经典形象,俗称‘绿皮车’。”**岁的何斯英老人回忆道。****年绿皮火车试运行时,他曾担任列车长,亲眼见证了宁夏客运列车从“绿皮”到“红皮”“蓝皮”再到“白皮”的变化过程。张瑜与绿皮车结缘于****年,那一年,她作为列车员首次登上这辆绿皮车。“那时一共*节车厢,有**名工作人员‘两班倒’。”张瑜说,因为绿皮车每天往返于矿区,一趟下来翠绿的车身总被煤灰染成黑色。为此,停车时间较长的大武口站、大磴沟站、汝箕沟站就成了列车员们的“擦车点”。“一到站,大伙都提上水桶跑去擦车,直到把车身全部擦出绿色才上车。”**岁的胡东升对绿皮车的印象格外深刻。****年,作为绿皮车正式运行后的首批司机,**岁的胡东升驾驶列车驰骋在矿区与城市之间,见证着绿皮车的辉煌。“这趟车特别受欢迎,乘客有各矿区职工、家属,驻地部队军人,还有铁路职工,每天都是人山人海……”**岁高龄的宋友仁老人曾是大磴沟车站站长,当初坐绿皮车去车站报到的场景,他至今记忆犹新:“那时还是蒸汽机车,火车沿着贺兰山蜿蜒爬行,震耳欲聋的排气声回荡在山川河谷,仿佛整个大山都摇动起来。由于坡道陡峭,列车的速度一直很慢,好像随时要停下来似的。在那个年代,矿工和家属都要坐这唯一的一趟列车往返于矿区和家里,因为逢站必停,所以列车也被人们戏称为‘铁路公交’。”作为我国目前仍在运行的“最高龄”绿皮火车,这辆只有几节车厢,夏天吹风扇,冬天烧锅炉,报站靠人工,平均时速**公里左右的列车深受百姓喜爱,成为矿区人走出大山、改变命运的“桥梁”。煤矿小镇生活的时代缩影穿越时空,这列绿皮火车折射着一个煤矿小镇的时代缩影。这里,有辛苦的煤矿工人对久别亲人的殷殷期盼,有赴外地求学的莘莘学子对美好未来的切切憧憬,有身着红装的新娘与爱人携手人生的甜甜私语,有第一次乘坐火车的懵懂孩童放眼看世界的重重惊喜……**年的时间里,它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今年**岁的于锦亮和妻子傲淑贤从小生活、工作在乌兰矿,与所有煤矿子弟一样,绿皮火车是他们关于“家”的记忆里绕不开的话题。“第一次坐绿皮车是****年,我上小学二年级,母亲带着我们几个孩子回老家看姥姥,从呼鲁斯太站上车到银川,再坐到北京转车。当时激动的心情我到现在回想起来还是一样。”于锦亮说。那时走亲访友,出门都坐绿皮车,就连他的爱情也没离开绿皮车。“****年我和爱人谈恋爱时,我常到火车上给我爱人买一种大面包,*两粮票一个。味道特好!只有火车上有,别的地方买不到。”于锦亮说。“可不是!那时火车有餐车,卖的饭又经济又实惠,味道还好,大伙都抢着买!”傲淑贤附和道,“那时候矿上物资比较匮乏,****年我们结婚前可没少坐绿皮车往返银川,置办结婚用品,像什么被面、床罩、暖瓶、花瓶、搪瓷盆……大包小包,行李架上都放满了。”车窗外,一簇簇盛开的粉色山桃花勾起了乘客曹文辉的回忆,“****年我**岁那年,就是这个季节,老师带领少先队员上火车‘学雷锋’。听到要上火车,我激动得一宿没睡。第二天上火车一看,一车人!我们擦桌子、扫地板、为乘客倒水,乘客都夸‘小朋友真棒’,心里别提多自豪了!”在私家车尚未普及的年代,对居住在矿区的职工和家属来说,绿皮车在他们的工作、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年*月我哥结婚,‘婚车’就是绿皮车。”**岁的乘客朱洪涛饶有兴趣地回忆道,“那时我家在白芨沟矿住,我嫂子家住乌兰矿,我们抱着盆,拎着‘离娘肉’、鱼、大葱、粉条等,一路坐火车去接亲。在嫂子家住了一宿,第二天和嫂子及她娘家人一共二十几号人,浩浩荡荡上车了。我嫂子穿一身红,头上盖着红纱巾,特别惹眼,乘客都逗她,嫂子就害羞地拉着哥哥做挡箭牌,两人一路说着悄悄话,别提多甜蜜了!”绿皮车还是山里的学子们走出大山,改变命运的“跳板”。“记得我****年参加高考时就是坐绿皮车去石炭井考的。那年白芨沟有百十号考生呢,大家坐着绿皮车到大蹬沟站,在石炭井招待所住一晚,第二天参加高考。可以说,这趟绿皮车送出了好多优秀学生。那些年,考上清华、上海交大、西安矿院的学生不计其数,他们由此走向全国,改变了命运。”朱洪涛说。在放慢的时光里,这列绿皮火车正化身为一个时代印记,在见证我市工业发展的瑰丽华章后,也必将承载着大家的青春,驶向春天更美的风景。(记者 朱玉浩 朱凤玲)